关灯
护眼
字体:

教导下属做好自我认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一次,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正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容易。

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解释道:“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自己的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很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时候都平庸了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他个人无法排除外界噪声的干扰,老是插手于一些琐碎的小事,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对企业的经营做战略思考,最后只能沦为平庸的人。一个管理者只有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才能够真正掌握管理的诀窍。

在管理员工的时候,管理者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够为了一些琐碎的人情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些琐碎的人情就是管理者必须排除的外界干扰。同时管理者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过分责难自己的员工,小事情也是干扰,它让管理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有的时候,逆境能激发你的潜能

如果管理者在管理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处逆境,那么在逆境中最能做而且最应该做的就是奋发。

曾经有一位动物学家,他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每分钟也比西岸的快13米。让人奇怪的是,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全以莺萝为主。最后他终于发现,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壮,是因为在东岸有一个狼窝,有了这样一批天敌,东岸的羚羊自然变得日益强壮起来。

有些时候,逆境是生存的动力,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管理者处在各种环境当中,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往往容易因心情抑郁、烦乱而影响工作。此时便应自我安抚,从好的方面去设想。正是: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管理者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勇气,要坚信事情会有转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管理者如果受到诬蔑、诽谤、冤枉、委屈,最好不要动怒,因为动怒会伤肝,而且还会让人在不冷静的情况下说错话、办错事,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管理者如果实在对什么事情无法忍受,应该先克制三分钟,然后想一想该怎么样解决,千万不能让情绪左右了自己的行为。管理者如果受到委屈和诽谤,一定要思想超脱,要以平静的心情去说明情况,据理力争。如果说话不力,一时不能解决问题,管理者也应该能够持重,而不必希图别人更多的同情。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同情的。有些时候沉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有人搬弄是非时,管理者要有稳坐钓鱼台之气度,自信、心胸坦**,便可气定神闲。

学会宽容,提高心商

中远集团高级名誉顾问李嘉诚先生提出了人生成功的三个Q的论述,即智商、情商和心商要兼备。李嘉诚先生所说的心商就是指保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能力。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们要适时适当地调整心理压力,以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商不是生来就不变的,它可能会降低,那些走上绝路的人就是心商急剧降低,跌破极限的悲剧性结果,同时心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和提升的。

处于逆境的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涵养,要学会宽容,这样才能够培养自己的心商。宽容,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容得下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宽容的同时还必须自制,所谓自制就是在必要时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矛盾激化。宽容自制是一种很高的素养,宽容自制水平越高,就越能与人搞好关系而不会激化矛盾。相反,一个心胸狭窄、不肯做任何谅解的管理者,一个对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动辄恼怒的管理者,所面临的必将是重重矛盾。管理者要培养宽容、谦和、忍让的宽阔胸襟,以大局为重,从维护企业整体团结的良好愿望出发,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

提高心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在逆境中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具备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制订每天的行动计划,认真地完成每天的工作,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需要提高心商的人,最需要经常剖析自己,处于逆境的管理者要挖掘自己的心灵深处,通过检查自己的思想,清除不健康的心灵污垢,发现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这一点的价值,也终将成为管理者继续前进的动力,以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要让飞翔的翅膀系上黄金

管理者处在逆境往往能够奋起,进而创造奇迹。而一旦处于顺境,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流》诗中写道:“泾流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说人们在行船时,如果有湍急的流水,险隐的暗礁,掌舵人总会小心翼翼,英勇顽强地与困难做斗争,因此越是艰险,越会谨慎,越会平安。然而一旦到了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忘却了艰难险阻,满以为“那么危险的地方都能过去,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结果船常常被暗礁撞翻。

人生就像航海。管理者无论遇到多大的不幸,依然能矗立在暴风骤雨中,而决不向困难低头。在这个时候,他们心中的念头就是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黎明终将到来,这样反而使管理者少受很多挫折,能够在困境中取得奇迹。这样的管理者是值得钦佩的。然而当真正处于顺境的时候,很多管理者的行为就欠谨慎了,他们沉醉于过去的胜利中,自高自大,得意忘形,锐气日渐衰退,不再求上进,原有的实力便消退了。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他们被表象所迷惑,无暇瞻前顾后,忘却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少有值得留恋与自满的东西,根本就没有预料有怎样的不幸与灾难会突然降临。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客观事物的矛盾无处不在,旧的矛盾刚刚解决,新的矛盾又将孕育而生。成功终将转瞬即逝,一个小成功如果不能继续为管理者的下一个目标服务的话,这种成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鸟的翅膀系上黄金,鸟就再也不能在天空中翱翔。对于处于顺境的管理者来说,要想不断取得进步,就必须摆脱已有成功对自己思想、意志的束缚与消磨,永葆积极进取的心态。

时时做一下“失业”的假设

处于顺境的管理者忧患意识往往比较差,他们在顺境中表现往往为:

一是自以为是。这样的管理者因为在他走过的道路中,一切都比较顺利,他的行为从来没有受到过挑战,于是他们往往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来对待,根本就听不进员工善意的劝告,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二是目中无人。处于顺境的管理者容易比处于逆境的管理者或者员工有更多的优越感。有些大学毕业的同学分到一个公司后,其中某个人参加工作后几年一个台阶,从普通员工一直升到管理者,这对那些干了十几年还是个普通员工的同学来说,差距实在太大。这个管理者往往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和自己的老同学比较起来,更显优越感。

三是难以自律。在人生路上没有受过多大挫折、没有经过多大打击而顺利地从事管理活动的管理者想到的可能是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为了获得权力,管理者有些时候根本就不注意考虑道德因素,不正当的做,不合法的也做,直到终于遭到重大挫折时才追悔莫及。

以上这些行为同时都是忧患意识差的表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于顺境中的管理者肯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往往因为自己得到的一切太容易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太优越了,陶醉在今天的环境之中不能自拔,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总认为这样的环境能够永远延续下去。他们很难体验到身处逆境的人所体验到的那种艰难感,不会做太多的“假如明天我失业了”的假设,当然更不会为这些假设做提前的准备。管理者应该葆有忧患意识,这样整个企业才会有忧患意识。

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爱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明确说明了事业的兴败和小人存在着莫大的关系。小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够奉承人。

处于顺境的管理者往往因为在事业上一直很顺利,所以有比较强的虚荣心。他们往往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而希望别人能够奉承自己。而管理队伍中必定有这样的成员迎合管理者的喜好,尽拣着好听的说,慢慢地使得这个管理者听不进和自己心思相反的话,最终在奉承中迷失了方向。

以下是一些对喜欢受到奉承的管理者的警示:

阿谀比仇恨更危险;

阿谀这东西,虽然没有牙齿,可是骨头也会给它啃掉;

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

狗和狗都恭维对方是狮子;

阿谀奉承等于半个辱骂;

歌功颂德的香火会熏黑偶像;

奉承的话比杀人的手还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