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准备工作(第3页)
二是这本书产生的过程,基于哪些原因或者事件形成了这本书。
三是希望读者能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
四是如何阅读这本书,这一条是最关键的。好的作者会告诉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阅读的节奏如何控制,内容侧重应该是怎么样的,哪些内容可能涉及其他的知识,哪些内容属于题外话可以跳过不看等。
有些作者还会在序中明确指出不同的人群在阅读时侧重的内容应该不同。所以,序一定要花几分钟认真看一下。
其实这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的序两三千字或者更短,读得再慢5分钟也能读完。当然也有很另类的,比如《荣格自传》这本书,前面的译者序好几万字,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书。
第三步,看目录。
很多人看书从来不看目录,这是非常不对的。
目录是一本书的框架,通过看目录就能知道一本书的脉络。
我们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看目录,还要认真地看、仔细地看、科学地看。
何为科学地看?
看目录要从大到小看,不能按印刷排版的顺序从上向下看,要按照结构化速读的思维从大到小看。先看最高级别的目录,再看第二个级别,逐级向小级别的目录延伸。
比如:目录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分为3~5章,每章又分为3~5节。
那么,我们在看目录时,先看三篇的名字分别叫什么,如:
上篇:为什么要学快速记忆
中篇:快速记忆的六大技法
下篇:快速记忆的实际应用
然后看每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比如,上篇有3章、中篇有6章、下篇有4章,把这13章的题目分别看一下。如果还有小节的目录,在看完章的目录后再把节的目录也看一下。
这里有个核心的技术要点,就是在看目录的时候,要边看边在大脑中构建这个目录,而不是简单地眼睛扫一遍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阅读目录,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目录框架,也就是形成这本书的BOI。如果感觉自己的大脑不够用,我们建议在阅读目录的时候,随手画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强化目录结构在自己大脑中的印象。
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闭上眼睛,能够说出这本书目录的大概。
关于“三遍阅读法”的准备工作的三步走,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5~15分钟。熟练之后,可以缩短到2~3分钟。但这三步是必需的,对后面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这三步吗?
看封面和封底
看前言或序
看目录
如果三步已经完成,就可以开始正式的“三遍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