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准备工作(第2页)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名、副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与本书内容有关的配图和宣传性文字。
书名不用说了,就像人的名字一样,但副书名还是很有讲究的。
近年来,特别是知识类书籍,很多都会有个副书名。
当然文学作品也会有副书名,但文学作品的副书名一般是出现在系列作品的分部中。
比如比较有名的几部作品《暮光之城:月色》《心理大师:罪爱》。
“暮光之城”是系列作品的名字,“月色”是分册的名字。除了“月色”,还有“破晓”“暮色”等名。
“心理大师”是系列作品的名字,“罪爱”是分册的名字。除了“罪爱”,还有“模仿者”“深渊”等名。
除了这样的副书名外,还有些书的副书名比较有意思。其实并不是副书名有意思,而是正书名取得太有意思,以至于你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只有看了副书名后才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哪方面内容的书。
比如有本书叫《看不见的大猩猩》,看到这个题目完全无法猜测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关爱动物、丛林探险,还是神话故事?其实都不是,这本书的副书名叫“无处不在的六大错觉”,原来这是本讲述心理错觉的心理学普及书。
这几年另外一本书卖得也很火,叫《乌合之众》,可能很多读者读过或者知道这本书。它的副书名叫“大众心理学研究”,看到副书名,我们才知道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我和朋友也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叫《我怎么没想到》。
当时取这个名字时,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讲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书名,能给人一种“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恍然大悟的感觉。
可连我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居然已经有2本同名书出版,都叫《我怎么没想到》,不过是2本完全不同的书,它们分别是:
《我怎么没想到:显而易见的商业智慧》作者:罗伯特·厄普德格拉夫
《我怎么没想到:少年发明家的故事》作者:庄大伟
而我出版的那本叫《我怎么没想到:提高逻辑推理能力的思维名题》,署名是魔法石和牛魔王。
所以,如果不看副书名的话,有时候很难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书名中知道一本书的类型。
说完了书名和副书名,我们再来说说有关封面和封底的文字说明。
一般情况下,书的封面和封底会出现下面几种类型的文字。
一种是概况性说明,或者宣传这本书的内容的。比如《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封面上非常醒目地写着“于错觉,这是最牛的一本”,其实就是告诉读者:想研究错觉吗?看这本,没错的!
再比如我出版的另一本书《七天学会思维导图》的封面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一行字“导图不用画,思维是关键”,实际上也是标明这本书的观点:思维导图的核心不是画图,而是思维模式的训练。
除了这类文字外,很多书往往还会有一些名人的推荐语。一般情况下封面上会有×××隆重推荐、×××鼎力推荐等,而封底往往会有社会名流的推荐语,要么是明星,要么是公众人物,要么是行业权威。
这些推荐语都能提供这本书的核心线索,是可以让读者掌握作者BOI的线索。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名人推荐语来不断地催眠自己,我们也能深信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收获,让自己对书的内容充满更多的期待。
第二步,看前言或序。
前言和序有什么好看的?
如果是出版方写的前言,内容一般是“为了××目的,我们特意编辑出版了这一本(一套)××书……”,这类前言可能对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意义不大。
作者自己写的序,一般会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本书解决或者阐述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