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准则十二 识才爱才招贤纳才(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说:“我看过很多古圣先贤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在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上,他吸收了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并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整合。例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之类的宣誓。李嘉诚从不苛求员工做出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是通过一些对员工有益的事,让员工觉得公司值得效力终身。所以,在长实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跳槽的,但公司行政人员十分稳定,流失率极低,可以说微乎其微。

李嘉诚说:“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员工做了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他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员工家,骂个狗血淋头的也有。”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一旦骂错了人,他也会知错就改。往往在他冷静后,便会向被批评者赔礼道歉,说明道理。

一般而言,在长实公司,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所挨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汇集中西方文化精粹的李嘉诚既有重情义、讲仁德的一面,又有拼强手、抢先机的另一面,这种中西融合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很多企业家中并不多见。

在李氏王国的管理上,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而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那一套,即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他说,如果他的儿子不行,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只要事业能发展,他不会在乎是家庭内还是家族外的人执掌大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李嘉诚的观念分明已经超越了时空和民族,充分显示出他冷静而又理智的一面。确实,商场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谁来主管并不重要。

李嘉诚常说:“唯亲是用,必损事业。”

唯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这样一来,必定会严重挫伤外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想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都遭到他委婉拒绝。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但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都是靠自己打拼。

对此,李嘉诚说:“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说:“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李嘉诚确有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胸襟。

家族式管理会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样的管理,也许凭创业者的杰出才华可以显赫一世,但很难维持第二代的辉煌,更难像一些具有先进管理制度的家族企业百年兴盛。

当然,西方管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像华人经商那样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计划十分周密,但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不像华商握一握手,便达成决议。

李嘉诚中西合璧,各采其长,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项目,李嘉诚会周密调查,仔细研究——这是西方的方式。一旦确定,打一个电话或握一握手,就完成并实施了决策——这是李嘉诚的风格。

经过多年思考的探索,在李嘉诚的现行管理体制中,既有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长实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李嘉诚可以说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丝毫看不到家长制的影迹,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

不管长实系的未来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也不管李氏父子未来将有何作为,李氏王朝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

当然,不只是李嘉诚,任何大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靠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方面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整合,因此既不能轻视管理,也不能图省事,照搬别人的经验,非得花费心血自己研究不可。

李氏箴言:

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长短互补,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们都喜欢看武侠,在武侠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李嘉诚是香港商界呼风唤雨的富豪。出身寒门的李嘉诚通过半个世纪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商界名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固然有他的勤奋和聪明,但每当提起他的成功之时,李嘉诚却坦然告知,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是今日成功的前提。

而且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地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香港商界盛传李嘉诚左右手与“客卿”并重,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精明过人,集律师与会计师于一身的李业广和叱咤股坛的杜辉廉,后者为李嘉诚在股票发行、二级市场上的收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1987年香港股灾之前,为李嘉诚的集团成功集资100亿港元。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李氏箴言:

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