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零碎时间(第2页)
(6)学会一石双鸟利用已派用处的时间如看病、理发的等候时间,用来订计划、写信,甚至考虑写作提纲。每天清晨漫步在校园,都可看到许多边跑步边听外语广播的学生,他们懂得了充分利用时间的奥秘。许多人认为,通过看原版电影,既可学习外语,又是比较好的娱乐方式。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集中精力于某件事情上,比较专注、有效,可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过分集中在某件事上,就会变成不能融会贯通或者赶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现代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在自己身边广布天线,随时接受社会的动态信息。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习惯在吃饭时打开电视、摊开报纸,这样能够同时使用听电视的耳朵、看报纸的眼睛和吃饭的嘴、手,这对培养灵活的大脑十分重要。
当然,一开始试着这样做时,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专心于吃饭的话,眼睛却被忽略掉,虽在看报纸,却不知讲的是什么消息,也无法注意到耳朵的作用,即使打开了电视也不知所云;如果过分地集中精神看报纸,就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不知不觉中,又常常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而想把3件事同时做好的秘诀,最好做瞬时性的意识变化,也就是3~5秒的精神集中于吃饭,再分别用5秒钟集中于看报和看电视,如在意识集中于电视前,即使中断了几秒钟,也可以知道连续的消息,又不会忘记刚才阅读过的报上的讯息。如此做瞬间意识上的转变,则有可能使3种行为同时协调地进行。一旦养成了习惯,这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复杂型观念或者同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虽然有人主张“一心不可二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做几件事的人,他们的脑筋的确转动得很快,办事效率也更高,无形中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7)区别紧迫性和重要性紧急的事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不一定紧急。当你面前摆着一堆问题时,应问问自己,哪一些真正重要,把它们作为最优先处理的问题。如果你听任自己让紧急的事情左右,你的生活中就会充满危机。
(8)整齐就是效率各种东西要有条理,如笔记要分类,以便查找。乱放一气,找东西就要浪费很多时间。
(9)尽量利用简便工具如用电话通信息,只需几分钟,而写一封信却往往需要几十分钟。
(10)不要总是独揽工作和家务把大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开来,每人承担一部分,不但能够保证效率,也能够保证质量;一家人一起做家务,速度快,气氛容易活跃,大家又都可以劳逸结合。
(11)用工作代替休息虽然我们有时候应该停下一切的工作来休息,但休息并不一定要什么都不做。最好的休息是把工作的性质变动一下。若论工作量,很少有人能超过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据他的一位职友说,莫氏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在第三张桌子上,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莫氏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疲劳常常只是厌倦的结果,要消除这种疲劳,停止工作是不行的,必须变换工作。一个人要是能做一种以上的事,他会活得更有劲。即使这件工作无关紧要,只要他喜欢便行。真正的休息需要不断和能力的来源保持接触。就像汽车的电瓶用完了,光是把电瓶拿出来是不够的,一定要把它拿去充电,得到新的能源,才能够再使用。
(12)使一天有25个钟头可用日本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上午把手表向前拨快30分钟,下午反过来拨慢30分钟。那么,早晨7点起床,实际上是6点30分就起来了,这样就比别人多得了30分钟。下午下班时间本来是5点,对于他来说,则是4点半,这又多得了30分钟,合起来每天工作的时间就增加了一个小时,这样,似乎一天就有25个钟头可用了。
(13)用好下班前的5分钟许多人快到下班的时候就心不在焉了。其实,下班前的5分钟是“黄金时间”,用好了,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你以前的下班前5分钟总是无所事事,从现在起不妨采纳下面的几种建议:1)整理备忘录。备忘录上记载了一天的工作摘要,包括当天会见的人士,新获得的名片资料等等。内容多半繁杂无章,故在一天工作结束前将它整理一下。
2)检查工作表。当天应进行的工作项目,已完成的做上记号,对未完成的项目也做到心中有数。
3)拟订次日的工作表。把当天的工作表检查完毕后,接着列出次日应进行的工作项目,拟订工作表,此时可参照备忘录,以防疏漏。
4)整理办公桌。下班前将办公桌整理得干干净净,才算真正结束一天的工作。特别是女秘书,更应当注重这点。做好这些后,你就可以迈着轻柔的步子,轻松地下班了。
杰出的企业家都有灵活驾驭时间的习惯,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永远都有充裕的时间可用。
重视余暇时间的价值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十分注重余暇时间的价值。即使在今天,他们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宋朝大学者欧阳修平日公务繁忙,谈起他的读书和写文章,他曾介绍说:“钱思公喜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所则读小辞。宋公垂在史院时,每次去厕所都必带书。我平生所作的文章,也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据说,当美国总统约翰逊同助手谈话中需要大便时,他就把谈话的内容改在厕所里进行,虽然这样似乎显得对下属不够尊重,他却由此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
一天,生病的达尔文坐在藤椅上晒太阳,面容憔悴,精神不振。一个年轻人路过达尔文的面前。当他知道面前这个衰弱的老人就是写了著名的《物种起源》等作品的达尔文时,不禁惊异地问道:“达尔文先生,您身体这样衰弱,经常生病,怎么能做出那么多事情呢?”达尔文回答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的确,达尔文十分珍惜时间,他曾在给苏珊·达尔文的信中说:“一个竟会白白浪费一小时的人,就不懂得生命的价值。”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杰克·伦敦十分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
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展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如此,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早已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华罗庚曾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常常感到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干许多重要的事。而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实际上正是这样。三国时期的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要前去找他求学的人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求学者抱怨说“没有时间”时,他则回答说:“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15分钟看书,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个月是126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512000字。而书籍的篇幅从60000字到100万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750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这个数目是可观的,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然而这却并不难实现。
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思考问题的空闲时间,不妨试着坚持每天睡前挤出十几分钟的时间,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容易长期坚持。
不仅睡前是很好的余暇时间,茶余饭后都有可利用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但他并非酒色之徒。而是借酒助兴,激发创作的灵感,享受美酒的同时,挥毫泼墨,潇洒飘逸,令人赞叹,喝酒作诗两不误,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吃饭时,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提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没有找到,于是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不只是李白、爱因斯坦善于利用休息时间,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人物。比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夫妇晚饭后习惯喝茶,他们觉得喝茶聊天是对时间的浪费,就发明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茶令”。茶沏好后,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便开始讲史书上记载的某一件史实。讲完以后,另人要说出这史实出自哪一本书,这还不够,还要说出这一史实在书中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这就是说,知道这一史实,如果没读过此书,就答不出来;读了,而不熟悉,也答不上来,答不上来或者答不准确,茶是不能喝的,只能闻闻茶香。通过这样的“茶令”,两个人的史学知识不断积累,丰富了创作内容,也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我们在休闲和娱乐时,不妨也借鉴古人有益的方法,在闲暇时有意识地增长自己的知识。
杰出的企业家都有善于利用余暇时间的习惯,在这些余暇的时间里,做出令人惊奇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