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取悦性沟通 嘴巴甜点儿事好办(第3页)
5.赞美要细致深入
太浮夸的称赞会让人以为你在讥讽他,这样的赞美话不仅达不到“好听”的效果,还相当刺耳,惹人厌烦。
日常交往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赞美:“你这个人真好”,“你这篇文章写得真精彩”等。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好到什么程度,好的原因又何在,不得而知。这种赞美语显得很空洞,别人以为你不过是在客气、在敷衍。
所以,赞美的话应尽可能做到热诚具体、深入细致。比如赞扬一个人衣服漂亮,你不妨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合身,颜色鲜艳,人显得非常精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伦·H·克林纳德认为,正确的赞美方法是把赞美的内容具体化,其中需要明确三个基本因素,即你喜欢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对你的帮助,以及你对这种帮助的结果有良好感受。有了这三个基本因素,赞美的话才不至于笼统空泛,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人手,善于发现其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越翔实具体,说明你对他越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越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浮夸的话语,只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再深入一点,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注意观察对方,并对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优点、美德加以及时地赞扬,往往比赞扬那些人所共知的优点效果更好。比如一位著名科学家、著名演员或著名作家,或在某些方面有较突出成就的普通人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颇有建树,而对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声也就会不绝于耳。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如赞扬他们和谐的家庭生活,得体的衣着打扮,亲切的微笑,以及优秀的品格等,这样肯定会使他们喜悦倍增。
6.避免赞美中的陈词滥调
赞美要有新意才会招人爱听。陈词滥调每个人都会背,这样的赞美只能引起人的反感,如果要引起对方注意,就必须有别具一格的赞美语言。
有人说,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赞美应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很多人的赞美语言乏味,净是些陈词滥调。陈词滥调有以下三种表现。
1.公式化的套词俗语
初涉社交圈的青少年很容易犯这种忌讳,自己没有社交经验,见面就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俗不可耐、味同嚼蜡的恭维语言。这种公式化的套词给人不冷不热的印象,使人感觉对方缺乏诚意,从而造成不值得深交的印象。
公式化的套词俗语,有时还可能会冲撞别人的忌讳。一位年轻小伙子到同学家去玩,见到同学的哥哥后上去就来了一套公式:“大哥你好,见到你真高兴!久闻你的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对方的脸从头红到脖子。原来,他同学的哥哥刚因打架斗殴拘留了15天,刚放出来,这个年轻小伙子根本不明情况就用“久闻大名”这样的客套话恭维他人,却揭了对方的伤疤。
2.说别人说过的话
一些人在公共场合赞美别人时,自己想不出怎样赞美,只能跟着别人学话,附和别人的赞美。常言道:别人嚼过的肉不香。五代时。后梁太祖皇帝朱温手下就曾有一批鹦鹉学舌拍马的人。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独自说了句:“好大柳树!”宾客为了讨好他,纷纷起来互相赞叹:“好大柳树。”朱温看了觉得好笑,又道:“好大柳树,可做车头”,实际上柳木是不能做车头的,但还是有五六个人互相赞叹:“可做车头。”朱温对这些鹦鹉学舌的人烦透了,厉声说:“柳树岂可做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甚难事!”于是把说“可做车头”的人抓起来杀了。
如果是在人多的场合,大家众口一词地赞美某个人的同一件事,就会使他陷入很不自在的境地,越是最后几个赞美的,越让他感到厌烦。
3.只说限于别人专长的话
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大家往往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赞美其专长的人也最多。时间长了,被赞美的人听腻了,对这方面的赞美也就不起作用了。比如一个画家,人们肯定都关注他的画技,对书法家人们可能仅赞美其书法水平。
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的称赞也像他的《围城》一样充满智慧的创意,给人以新鲜而受用的感觉。
有一年冬天他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作了《诗可以怨》的演讲。开场白是:“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
“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急中生智,他用棒撑着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之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棍和布,赶紧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就仿佛是个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去躲雨的时候,棒撑着布也不失为应急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里先讲日本人对汉学的研究是非常深的,以至于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做最充分的估计。后段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没什么资本。殊不知,钱先生正是以这种有意识的自嘲式的赞扬,使在座的所有日本听众既感动又受用。
陈词滥调或者不着边际的赞美只会惹人生厌,赞美的直接目的是让对方高兴,如果你不低估人家的智力的话,赞美的话也得有新意才成。
7.多给别人戴“高帽”
人是喜欢被赞美的,即使明知时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戴了别人的“高帽”,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夸张了。
保利是一家卡车经销商的售后服务经理。在他的公司里,有一位员工的工作每况愈下。然而,保利并没有对他大骂或者威胁,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与他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保利是这样说的:“阿卡德,你是一位很棒的技工,你在现在的这条生产线上工作也有好几年啦,你修出来的车子也都很让顾客满意。事实上,有很多人都赞扬你的技术好。只是最近,阿卡德,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好像加长了,而且你的质量也比不上你以前的水准。你以前真是一位杰出的技工,我想你一定也知道,我对现在这种情况不太满意。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个办法,改正这个问题。你认为呢?”
阿卡德说:“先生,我并不知道我没有尽好自己的职责,非常感谢您,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胜任我接下来的所有工作的,我以后一定要改进它。”
结果阿卡德非常用心、非常出色地做到了。大家想想,哈克先生赞扬他曾经是一位快速优秀的技工,他心里也这么认为,于是他肯定不会做些不及从前的事情的。
如果一名好员工变成了混日子的员工,作为管理者,你可以解雇他,你也可以给他降薪,你更可以对他大发雷霆,但这些都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可能你们的关系会搞得更僵,造成两败俱伤。可以说,保利给自己员工戴“高帽”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如果你尊重一个人,他是很乐意让你指引方向的,特别是当你显示出你尊敬他是因为他具备某种能力时。
对于任何人,只要你想要在某一方面去改变对方,就应该将其看成已经拥有了这种特质,而这对于管理者来说特别重要。更为有效的是,公开的假设或宣称他已经有了你希望他拥有的那种德行。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让这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就会痛改前非、努力向上,而且拼命也不愿意让你看到你对他的期望破灭。
派克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业务员,他对公司新推出的系列产品感到非常兴奋,然而,令派克感到很沮丧的是,一家大型食品市场经理取消了该系列产品陈列的机会。在把这件事情想了一整天后,派克决定下午回家前再去试试。
他找到市场的经理加尔说:“加尔先生,我今天早上走时,还没有真正让您了解到我们最新的系列产品,如果你能给我些时间,我很想为你介绍我漏掉的几点。我非常敬重您有听人谈话的雅量,而且非常宽大,当事实需要您改变时,您会坚决改变自己的决定。”
试想,如果你是加尔,能拒绝派克再跟他谈吗?在这个必须维持的美誉下,他是很难按他原来的想法做的。
露丝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她班上调来了全校最顽皮的“坏孩子”汤姆。他经常搞恶作剧,跟男生打架,逗女生,对老师无礼,扰乱班上正常秩序,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当然,他也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很快就学会学校的功课,还很熟练。
当露丝见到她的新学生时。她讲了这些话:“罗丝,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爱丽西,我听说你画的画很不错哦……”当她念到汤姆时,她直视着汤姆,对他说:“汤姆,我知道你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才,今年我要靠你帮助我把这个班变成年级最好的一个班。你一定很有信心做到这一点的,对吧?”
每一天开始上课时,她都会强调这一点,夸奖汤姆所做的一切,并评论他的行为正代表着他是一位很好的学生。有了值得奋斗的美名,即便汤姆只是一位十岁大的孩子,但也不会令老师失望。而且学期末,他真地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做什么,你就赞美他什么。赞美别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谓的“阿谀”、“谄媚”,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不符合赞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