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目的性沟通 巧沟通办成事(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些人则有他们的“高招”。他们向人借钱时,竭力掩饰自己缺钱的真相,总要编出一些“体面”的借口,比如“某某借了我的钱到了期还没还我”;“我银行里有钱,但取款不方便,先向你借一点,过几天领了薪水还给你”;“这次出门钱带少了”等。目的都是在于表明自己钱是有的,只是临时出了点小状况。

张嘴求人借东西,这口实在是不好开。但是,如果你能够从借者的角度考虑,并通过语言消除他的顾虑,那么难事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1.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

向别人借东西时,语气一定不要硬,更不能说些伤人的话,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比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800元,不知您手头宽裕不宽裕?下月开工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对方不是铁石心肠,手里又有钱,就不会不帮忙的。

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点儿钱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诸如此类的话,在与熟人打趣时,说说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这样说,人家是不愿听的。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选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并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了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说:“小王,你先借给我200元钱好吗,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2.要诚实

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要随便改嘴,开始说借1000元,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200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怎么这么巧,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处看看。”这话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卡耐基曾经对别人说,“这些借口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你借钱的对方并不在意这些,也十分明白你这是在为自己下台阶,挽面子。他(她)若是愿帮助你,是不会追究你缺钱的原因的,也不会因为你向他(她)借钱就小看你。如他(她)要蔑视你的话,你找借口他(她)反倒会在心底讥笑你。”

那么,卡耐基自己是如何向人开口借钱的呢?

他说:“向人借钱应当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不必吞吞吐吐地向对方解释。对方愿意借的话,你不用多说他也会借给你;反之,你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口舌。你直接提出借钱,对方不答应,你只要说声‘没关系’就可以,谈不上什么尴尬,下不了台之类;如果你先讲了一大堆借口,对方却依旧拒绝,这样反而可能会使双方都陷于尴尬之中。”

卡耐基在读书时代,有一次交了学费之后,衣兜里只剩下几美分了。怎么办呢?他准备到外边去做工找点生活费。但是,眼前几天的吃饭问题得先解决,于是他准备向同学借点钱。

“杰克。请借给我10美元吧。”他对自己的一个朋友说。

“噢,戴尔,”杰克说,“真是对不起,这段时间我的钱也不太宽裕,请原谅。”

双方都十分坦率,所以都不存在难为情的感觉。

“没关系,杰克。”卡耐基坦然地说,“我另想办法就行了。”

“噢,戴尔,这样吧,”杰克又说,“汤姆好像有富余的钱,你不妨向他试一试吧。”

“好的,谢谢你,杰克!”

当卡耐基遇到汤姆的时候,说:“汤姆,能不能借给我10美元?”

“噢,戴尔,”汤姆说,“真是抱歉。我本来可以有钱借给你的,不过正想今天买一辆自行车,也不知道买了之后能剩多少。”

“没关系的,汤姆。”卡耐基大方地说。

“等我买了自行车后,如果剩下钱能够借给你的话,我就给你吧。”

“好的,谢谢你,汤姆。”

下午,汤姆走进卡耐基的宿舍,说:“戴尔,我余下的钱还比较多,借给你10美元够用吗?”

“够了,谢谢你!”卡耐基说。

6.循循善诱,让别人心甘情愿为自己办事

当你苦口婆心地去劝说一个人时,他或许不领情。如果你采取一种诱导的方式,或许他就会心甘情愿地进入你的轨道,并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

当你需要别人帮你办事时,最好首先让他从易入手,引起他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而当你要让他人做一些比较容易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先给他一点小小的胜利,从侧面去诱导他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无论是大的领袖还是小的领导,都懂得这是使人与自己合作的重要策略。

美国《纽约日报》的总编辑雷特就是用诱导求得一位贤才鼎力相助的。

当时,雷特是格里莱创办的《纽约论坛报》的总编辑,身边正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的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他需要其帮助自己的工作。而当时约翰·海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任外交官回国,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行业。

雷特看准了约翰·海是把好手,可他怎样才能使这位有为的青年放弃自己的计划,而在报社里就职呢?经过思考后,一天,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去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做。社论写得很棒,格里莱看后也很赞赏,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海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雷特凭着这一策略,找到了出色的人选,而约翰在试一试、帮朋友忙的心理下,又觉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扭转了他的人生方向。而在事前,雷特一点也没泄露他的意思,他只是劝诱约翰帮他赶写一篇小社论而已,但事情却很圆满地实现了。

约翰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雷特留下了,雷特既没有要求什么,也没有劝说什么,只是通过点滴的循循善诱,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苦口婆心地去劝说一个人时,他或许不领情,如果你采取一种诱导的方式时,或许他就会心甘情愿地进入你的轨道,并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

生活中,当你要引起他人对你的计划的关注或者给予帮助的时候,就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如果可能,不妨让他们先做一些容易的事情,这种诱导的方式或许会使对方心甘情愿地进入你的轨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