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无所畏惧果敢南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一件事让朱棣记忆犹新。在攻打彰德时,朱棣派人去招降守将赵清,赵清让来人给朱棣带话说:“殿下如果到了京城,用两个指头招呼一下为臣,为臣不敢不从,但现在不行。”意思是说,不管谁在南京掌权,我听南京的。使者回报朱棣,朱棣非常高兴。其实那时候起,他就有直攻南京之意,因为占领南京,向天下传旨,谁敢不从。

他决定,再回北平时,一定要坐着龙辇,要么,就永远不回来!

他有这个气魄,他也愿意为此付出所有代价,做出任何牺牲。

这也是道衍期待的。

建文三年腊月十二日,朱棣誓师南征。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依然不忘把自己打扮成正义的使者,正义的化身,好像大明的黎民百姓一个个都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哭着闹着要求他解救一样。

朱棣出师之前,下令枪手赶制了一篇祭文,并按照他的一贯作风,宣布是他老人家亲自写出来的。必须指出的是,朱棣强调要祭奠的天下阵亡将士,不仅包括了燕军中的阵亡者,还包括官军中之战死者。也就是说,既包括在战争中为他而死的人,也包括在战争中被他杀死的人。这一点上,朱棣倒是颇有一点林肯总统1863年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时的风度,而且他可是比林肯早出生四百多年的中国人。

朱棣自己也很清楚,正是由于自己的野心,才导致了几十万人非正常死亡,如果能一举拿下南京,那这样的死亡很可能就会大大减少,大明的民众,就有可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朱棣一再强调要维护军纪,保护民众:

靖祸难,一定先在于安生民。诛乱贼,一定先在于行仁义。生民如有不安,仁义如有不举,靖难就无法实现!今天我们出兵,不过是为了为诛奸恶,扶社稷,安生民。我每每看到贼军所到之处,动辄杀掠,破坏严重,对百姓的苦难甚为同情。我想天下百姓,都是父皇的赤子,被恶人驱赶迫害,使他们男不能耕,女不能织,日夜不息,而贼军又肆意行凶,他们不光是想害我,还想招怨于天下。

各位将士,一定要明听我的话,要明白百姓无罪,绝不能侵扰。如有违抗,就算侵害百姓一丝一毫者,全部杀无赦,请各位,务必慎重。

这个讲话有很大的表演成分,但如果你不当真,真的侵犯了百姓的一丝一毫,朱棣也绝对要继续表演,拿你开刀,哪怕你的名字叫朱高炽也不行。这就是领袖的魄力。

在欢送仪式上,朱棣与自己的军师(也可以说是他的师傅)道衍惜别。洪武十五年,朱棣进京为母奔丧时,结识了道衍,到这一年整整二十年了。朱棣已经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成长为让南军吃足了苦头的叛军统帅。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今天,他们的目标,也许就要实现了;如果失败,他们两个的下场也会差不多。

想起那个白帽子的典故,两个人都想大笑一场。两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成功的期望,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再见面的信心。

朱棣向道衍拱手:“大师多多保重,我此去定会马到成功,完成靖难大业。”(潜台词就是,我一定能当皇帝,你也是开国元勋了)说着就要甩镫上马,道衍却拦住了他:“殿下此去定会攻占京城,成就千古伟业。但贫僧还是有一事相求,希望殿下一定要答应。”

朱棣与道衍二十年交情,名为君臣,实有师徒情分,道衍如此客气,如此郑重其事,显然有些见外了。朱棣当然知道事情重大,立即说:“大师请讲,别说一件,就是十件二十件,本王答应就是。”

道衍神色凝重,语气坚定地说:“当今皇上身边有一个文臣方孝孺,建文对他非常器重,他不仅文章冠绝天下,人品也是无可挑剔。如果您占领南京,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求殿下一定不能杀他,否则,您会得罪天下读书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没想到,道衍相求的居然是这么一件小事,和父亲朱元璋一样,他平生并不重视读书人,认为他们夸夸其谈,难成大事,但又离不开读书人,比如出征写个檄文,向朝廷写个讽刺信,都需要枪手,还都不准署名的。

不杀就不杀吧,不就是一个方孝孺,谅他能把本王怎么样!

朱棣点了头,道衍也就放心了,他双手合十,为燕军将士祷告。

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二十岁的朱棣拜别了父皇母后,带着徐妃和五千余名亲兵,离开南京,第一次奔赴北平。

建文三年腊月十二,已经四十二岁的他,要从北平出发,带领十几万兵马,准备开赴南京,夺取他父亲曾经坐过的,本来不属于他的大明皇帝宝座。建文四年春正月乙未,燕军由馆陶渡卫河,向着东阿进发。

这条路,他用整整二十二年才走了出来,但是,他还有没有下一个二十二年?

他能如愿以偿吗?他究竟会顺利渡过长江,还是根本到不了长江,就被消灭在南征的路上?

他的敌人,铁铉、盛庸、平安、徐辉祖、梅殷……一个个都做好了准备,一个个都想把他抓到南京请功,或者干脆原地消灭,他们也实在等不起了。

所有能改写历史的人,这时候都行动起来了。

所有掌握兵权的人,这时候都无法安静。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决定着一个帝国的走向,他们操纵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他们,挡得住朱棣吗?丧钟,究竟会为谁而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