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战成名三十岁做对事(第1页)
二、一战成名,三十岁做对事
朱元璋对于协助自己打天下的那些名将,打心眼里都不放心,但也不是很着急把兵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们。不过,捕鱼儿海战役之后,北元的主力已经被消灭,已经无力也无心对大明有实质性威胁了,如果说狡兔死,走狗烹,十年前还不到时候,现在该烹的就可以放心烹,该杀的就可以放心杀了。而且,自己的亲生儿子们都一个个长大成人,能够带兵了,由皇子们执掌军权的时代,也就顺其自然地来到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已经三十一岁,他来北平已经整整十年,江南的阳光已经渐行渐远,漠北的风沙让他感觉更加亲切。在北平生活了十年,他几乎完全转型成为了一个北方人;经过十年的历练,他日益成熟,越发像一个优秀的将军。
他觉得,也许自己命中注定是个军人,上马奋力杀敌,下马痛快喝酒,就是自己一生的命运。而军人注定是属于北方,和契丹、女真和蒙古这些强悍的民族无法分开。江南总让他想起秦淮河上的画舫,裙带飘飘的少女,以及宛如天籁的丝竹之声。
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跟随徐达、傅友德、冯胜三位将军,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虽然没有独立指挥过重大的军事行动(主将们都怕他出事),但常年跟随在中军帐中,耳濡目染,他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一场战役应该掌握的指挥艺术,他有了相当程度的洞察和领会;一个统帅应该具备的领袖气质,他也有了极为清醒的理解与感悟。
尽管这十年,也让出生南方的朱棣,得了一种怪病,但这种病,却在关键时候,保护了自己。我们以后会讲到。
这年正月初三,朱棣接到了父皇北征的命令。与以往不同的是,朱棣和三哥朱棡将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宋国公冯胜和凉国公蓝玉不参加,朱棣以前的老师傅友德被任命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为左副将军,怀远侯曹兴为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全宁侯孙恪为右参将,除王弼在太原晋王帐下外,其他人等都集中在北平操练军马,归燕王指挥。老七齐王朱榑率领兖州护卫及徐邳两卫军马,也归燕王节制。
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在纳哈出投降之后,北元在辽东的势力已经非常弱小,完全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根据史料分析,这哥们能够调动的军队,加上老婆孩子,满打满算,居然不超过一万人!有朱元璋给朱棣的手谕为凭证:
询及来胡,言残胡甚少,骑者才五千人,共家属一万口,马称之,有急则七人皆一骑。趁水草长行,大军负载且重,追袭甚劳。今降将尝与彼共仕大官,已使在彼。而晃忽儿又能说辞,由是其众二心,欲南向者众,北向者少。且将粮饷运至上都,及口温,集于各程,然后再候人来,知其所在一举而中矣。
如果战神蓝玉出马,带三千骑兵,三百火铳手,就能把这些人收拾了。可朱元璋怎么会把便宜让给这货?他老人家之所以要动用这么豪华的班底去攻打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敌人,正是为了给几个皇子树立信心,为他们提供扬名立万的机会,替这帮人将来全面接管帝国军政大权铺路。。
你看,朱元璋不但安排了这么多人陪朱家兄弟去打仗,还给俩儿子出主意,让他们先运送军粮,等到有可靠情报后再出兵,生怕出什么意外。
但是,并不是说,蒙古人听说朱棣他们要来,就自个儿把自个儿绑了,等着他们过来抓。二十几年来,一拨拨的蒙古兵在明朝铁骑的威胁之下,也学会了玩老鼠与猫之间的博弈。
首先,他们更适应环境,知道哪里有淡水哪里是草原,知道在什么地方躲起来,明军找不到的可能性更大。明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显然不熟悉地形,又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在茫茫荒原之中寻寻觅觅,可能只会发现自己人疲惫的身影。
其次,他们更适应气候。他们在这里吃沙子已经吃了几十年,又特别扛冻,相比之下,明军因为气候原因,造成额外非战斗减员的情况,非常普遍。
最后,朱棣和朱棡虽然已经多次上过战场,但以前都是待在中军帐内,跟着主将做一些辅助工作,不会承担危险的行动。以主将的身份带兵,而且还要指挥这么多将领,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
人生就是不断尝试,不断经历的过程,第一次的经历非常关键,是一炮打响,给父皇和朝廷重臣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可以拿到更多重要战役的指挥权,还是出现意外,损兵折将,让父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舞台已经搭好,就看你如何表演了。
这年三月,朱棣带领大军离开北平,踏上了开往辽东的征程。一路上军容整齐,军纪严肃,军威庄严肃穆。在古北口,朱棣经过了岳父徐达当年修建的卫所,参观了当地百姓自发修建的杨业祠,大军穿行在山谷中,雄关漫道,残阳如血,让朱棣无限感怀。他的血管里,奔腾的是朱明王朝战士的血液;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不允许自己退缩。他很清楚,空手而归的下场是什么。
大军开出了古北口,城市的炊烟早已没有了踪影,眼前能看到的,只有茫茫无际的荒漠,连个野兔都难得撞见。朱棣知道,这样漫无目标地搜索,把军粮都吃光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反而可能被人打个偷袭,不能再走了!
于是他下令,选择合适的地方扎营休息,并派出四路轻骑,穿上蒙古军人的衣服,分头打探敌情。
看来老天真的是眷顾朱棣,两天后,有一支骑兵来报,乃儿不花的大营扎在了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朱棣心中暗喜,但作为主帅,他必须沉住气,喜怒不能写在脸上,命令军队加速前进,直奔目的地。
蒙古的三月还是冬末,进军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风雪,大风吹着雪花,打在人的脸上,钻进人的眼睛里,给行军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军中不少从江南来的士兵,对于这样的大雪很有几分畏惧,难免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想走了。一些军官的思想,也发生了动摇。怎么办?
危机时刻,最能体现一个统帅的勇气与决断,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皇子,希望他拿主意。朱棣猛然想起,三年前蓝玉奇袭庆州,杀死北元平章果来时,也是在大风雪天气,因为气候恶劣,元军以为蓝玉不会来,疏于防备,让他成就了不世之功。这一次,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机遇,我朱棣堂堂皇子,怎能输给一个赳赳武夫?
朱棣朝队伍挥了挥手,人群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了这位气宇不凡的皇子,朱棣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弟兄们,敌人就在眼前,越是大雪,蒙古人越以为我们不敢来,我们就越能出奇制胜,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各位,我们深受皇恩,今天到了报效的时候了,打下迤都,各位都是国家的功臣,我给各位请功,如有再言撤退者,军法处置!”
朱棣不愧是个天才的鼓动家,一番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
顶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迎接着吹在脸上生疼的寒冬,在高低不平的崎岖道路上,朱棣和他的弟兄们加速前进,埋锅做饭(防止敌人发现炊烟),日夜兼程,终于到达了离迤都营地仅有几里的地方。天寒地冻,乃儿不花一伙还躲在大帐中烤火啃羊腿呢。
“王爷,我们动手吧……”
“不行!”朱棣的目光很坚定,语气不容置疑。他要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