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军出征二十岁跟对人(第1页)
一、随军出征,二十岁跟对人
军人的天职就是打仗。而朱元璋把皇子们派到边境,并不是想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当王爷,而是要他们挡住蒙古军队南下的企图,甚至把这帮家伙彻底打服,能像卫青、霍去病当年打败匈奴那样,当然最好。
到了边关,还愁打不了仗吗?机会马上就来了。
朱棣刚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汤和、傅友德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开赴西北。朱棣也领命跟随岳父出征。
二十一岁了,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上战场,其心情是既激动又担心。激动是因为自己生平第一次有了与蒙古人真刀实枪比拼的机会;担心是如果战场上受挫,会影响自己在父皇眼中的形象。
不过岳父并不想让朱棣亲自冲杀,只把他留在中军帐中,做点辅助工作,也就是说,带他出来开开眼,见见世面,仅此而已。
傅友德身为这次行动的先锋,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快速行军,渡过黄河后,蒙古主力已经事先得到情报,使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逃跑,而且也不打招呼,挺不厚道的。
眼看这一次要空手而归,也许换了别人,就得大老远白跑一趟了,但傅友德是谁?那是明初战神级别的大将,别人办不成的事他能办,别人立不了的功他能立,别人做梦都想不出的阴招,他都能使出来。
傅友德收到情报,马上做出一副撤军的样子,故意让敌方的情报人员知道——我们要走了,你们该干啥还干啥吧。
傅友德已经侦察到,蒙古军队在灰山附近有个营地,养了很多战马。于是一边大张旗鼓地撤军,一边秘密挑选三千精锐骑兵,借助夜色掩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了蒙古营地。
兵贵神速,如果走漏了风声,整个行动就会前功尽弃。傅友德带领部队夜行昼歇,加速前行,而他们的对手,却完全没有防备。
当傅友德带着弟兄们摸到灰山营地的时候,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们的对手也很忙——忙休息。很多蒙古士兵,真的就应了一句古话,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来。而那些听到动静被惊醒的,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半推半就之间就投降了。他们的头领——平章孛罗不花、太史文通等,也是非常明智地投降,并交出了大批的战马和军用物资。
这是一场漂亮的完胜。傅友德胜利返回北平之后,向徐达和燕王汇报了作战过程。未经战场的朱棣听得是分外入神,他非常希望自己能早点建立战功,这样回京城见父皇时,才会更有底气。
遗憾的是,傅友德很快就离开了北平,因为他太能打了,朱元璋要好好利用他。这年秋天,朱元璋封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带领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领三十万步骑兵出征云南。
这一次的目标很明确,把云南变成大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友德也果然不辱使命,第二年正月,明军占领昆明,梁王自杀,整个云贵就全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过了几年,当傅友德重新回到北平的时候,他还送给了朱棣一份神秘礼物。
不久,更大的遗憾又出现了,老岳父徐达出事了。
洪武十七年,徐达突然得了怪病,背上生疽,朱元璋听说之后,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前来探望,不久又下诏,让老将军回京城养病。次年二月,徐达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徐达的死让朱棣相当难过。他不但失去了岳父,更失去了一位军事上的重要导师,他还年轻,还想向这位战神学习很多东西,自己的心情肯定是不好受的。但是,如果想到自己在北平可以少些约束,自己的活动减少了可能有的干预,又何尝不是好事呢。不过徐王妃就可怜了,洪武十五年开始,她就为马皇后吃素三年,现在又要为自己的父亲再吃素三年,身体很可能就这样给折腾坏了。
朱元璋对老战友徐达的死也极为悲痛(当然作秀的成分更大),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诏告天下,厚葬于孝陵——将来跟自己还是邻居。令他的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朱元璋最发愁的,就是如何消灭自己的几个老战友——太熟了不好下手,不下手又不放心,徐达这么死了多好啊,你好,我好,大家好。
徐达死后不久,大明又一重臣冯胜来到北平,接替徐达留下的军务。
洪武十八年,在处理完了云南的事务,留下沐英镇守,因功被晋封颍国公的傅友德又返回了北平,并且带来了一批小太监,朱棣从中挑选了一个机灵的回族小孩子,并让他跟随道衍学习术数。这个小太监的名字,至今依然被人们屡屡提起,他的知名度,并不比我们的男一号朱棣小多少。
这个十四岁的小太监是谁呢,以后再告诉大家。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赶走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1388)势力。在明朝建立之后,当年就打下了大都,但辽东却一直控制在蒙古人手中,这对于明朝政权,显然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这一年,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率领步骑兵二十万进发辽东。这次征调兵马的规模仅次于二十年前的北伐,三个主将更是当时能凑齐的最强班底。派出如此豪华的阵容来平辽东,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这场战事的重视,对于对手纳哈出的忌惮。朱棣当然也不能闲着,他被要求在冯胜帐下听令,做些辅助工作。
纳哈出的来头不小,说起来也是名将之后,他的爷爷是成吉思汗四杰之首的木华黎,整个辽东,都是当年木华黎从金朝那里抢过来的。
纳哈出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时,他就做了俘虏,朱元璋爱惜其才,一心想收降他(逮住用残了再杀),但作为名门之后,纳哈出死活不投降,哭着闹着要当烈士。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显示自己的大度,就把他给放了。明朝建立之后,纳哈出据守辽东,手下有近二十万兵马,是北元各派势力中最强大的,也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
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亲自召见了冯胜等人。在没有电话能够随时联络的年月里,大政方针需要事先交待好,以后更多就要看他们自由发挥了。朱元璋指示冯胜说:“纳哈出诡计多端,在没有探听这小子底细的情况下,你们先驻扎通州,派人打探元军消息,如果他们主力在庆州,就应该用轻骑兵趁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庆州后,就可以用全军主力直捣金山,打纳哈出个措手不及,一定能把他给收拾了。”
二月初三,冯胜大军到达通州,他派探马出松亭关侦察,得知纳哈出果然在庆州驻扎了重兵。得,这个危险的工作,可不能让皇子朱棣来干,派蓝玉去吧。
蓝玉也是明朝初年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的名将,虽然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但这哥们的成功,几乎和常遇春无关,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当时的辽东还是隆冬,天寒地冻,经常下雪,蒙古人都猫在帐篷里不愿意出来活动。而蓝玉这个无比热爱战争的狂热分子,有这样的表现机会,当然也不会放过。他只点了五百名最精锐的骑兵,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战前动员。蓝玉告诉这五百将士,他们要做事情,犹如光武帝刘秀以三千兵马大破王莽百万大军一样光荣,和李朔雪夜入蔡州的英雄事迹一样伟大,众位必须以一当十,全力拼杀,方能立下不世之功勋,不然,军法伺候,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杀头!战士们的士气显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个个都像在笼子里关了很久,等待狠斗一场的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