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三 平叛各地征讨漠北蒙古(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多尔衮又祭出“打仗亲兄弟”的法宝,指派阿济格打头阵,去剿灭大同叛军,他哪里知道姜瓖反叛,有很大的原因是阿济格没有处理好和汉军降将的关系,逼得人家不得不反,如果多尔衮在姜瓖叛乱之初就知道这些,他会以另一种手段处理,在调兵遣将上,也会考虑其他人选。

阿济格指挥清军进攻大同城,姜瓖派兵出战。阿济格打胜仗打习惯了,打顺手了,因此,非常轻蔑大同汉军。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汉军这一回是憋屈得太久了,要凭一场拼命恶仗来出怨气。将士们杀红了眼,奋勇杀敌。有一位黄马白袍的大将,于乱军中冲突奔驰,十**十决,勇猛异常,清军根本拦挡不住他。阿济格麾下的八旗劲旅都是自关外打到关内的百战精锐,遇到此人竟纷纷辟易,“莫有撄其锋者”,清军直呼:“马鹞子至矣。”“马鹞子”是姜瓖的副将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喜欢赌博,一掷千金,后投靠大同镇总兵官姜瓖。王辅臣就是大同本地人,在大同城下一战成功,声名鹊起。

以姜瓖为代表的晋陕等地的反清复明运动,迅速波及西北其他地区。风云骤变,形势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心威胁极大。

山西和陕西的抗清活动愈演愈烈,南方的抗清形势却开始衰落。

李成栋率兵二十万,北上增援江西金声桓,在赣州城外被清军击败。李成栋冒着大雨,骑着一匹骡子,一口气从庾关败退六百里至梅岭,而后逃回广州。

顺治六年(1649)正月十九日,南昌“城中粮尽,杀人而食”,金声桓孤立无援,坚持到此,自知必败,再无斗志,下令打开东城门,放百姓出逃觅食。清军见状,亦解开东面之围,放百姓逃离。金声桓部下士卒也混入百姓之中,争相出逃,一些兵丁秘密投降,清军得以顺利攀登城墙入城。金声桓无力回天,眼见城陷,杀妻子,焚房舍,身中二箭,投入帅府荷花池。王得仁受伤被擒,被凌迟处死。大学士姜曰广时年六十六岁,留下“六歌”及绝命词一章,率全家三十二口人投塘自尽殉节。历时一年的江西反清斗争宣告失败。

祸不单行,就在南昌城陷的同一天,何腾蛟在湘潭被俘。

何腾蛟虽然招收了李自成旧部,依靠这些将士抗清作战,但他作为明朝官吏,却并不十分信任大顺军的人。他去会晤李过,怕李过多想,就只携带了三十名属吏和亲兵,意外地被清兵围住。何腾蛟绝食七天,最终遇害。

清军越过岭南,进攻广东李成栋。三月初一,清军开始进攻广州城。李成栋部下军心不稳,蜂拥出东门渡河逃窜。李成栋在渡河时坠马淹死。

金声桓、何腾蛟与李成栋,这三个几乎奇迹般地恢复了明朝整个南方的人,在顺治六年(1649)春季的一个月之内,戏剧般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多尔衮没有料到姜瓖反叛造成的局势这样危急,除了紧急征调外省的兵力助战,他实在坐不住了,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出征。

自从山海关战役以来,执掌清廷最高权力的摄政王多尔衮再也没有亲自统兵出征过。究其原因,一是进入北京之后,百务聚集,他难以分身;二是满洲贵族内部权力之争一直在进行;三是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这次亲征大同实在是迫不得已,山西全省一旦失陷,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且不说南方大片地方尚未平定,在姜瓖反清后,北方各地反清运动势若潮涌,满洲贵族遇到了入关以来最大的挑战。

多尔衮出征,就相当于皇帝御驾亲征,分量极重。

清军主力云集山西,多尔衮先后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以及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总共大约有九万的八旗军队在山西作战,这几乎是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了。可见山西战事之急迫。

重兵围攻终于收到了成效,各路清军逐渐击败了大同外围的义军,切断了大同和外部的联系,完成了对大同的合围。姜瓖曾经率军出战,无奈野战乃八旗军看家本领,不管是姜瓖本人,还是来援的各路义军都无法取胜。此后,姜瓖始终坚守不出。大同历来是重镇,北魏时期是拓跋珪朝的都城,建城历史已有一千二百多年,长时间以来大同城被多次加固。如此坚城,即使红衣大炮也无济于事,奈何不了坚固的大同城墙。但是,在长期围困之下,大同和之前金声桓困守的南昌一样,成了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城。

顺治六年(1649)二月十四日,多尔衮亲自带领军队往征大同,接连攻克浑源州、招降应州和山阴县。

三月初十,京师来报说多铎因出痘病重,多尔衮立即决定返师。十二日,多尔衮途经大同,派人在城下喊话,欲招降姜瓖:“如果别人来招降你,你可以不给面子,但今天我来劝降你,你可要归顺啊!如果归顺了,不计前嫌,以往的罪责一律赦免。如果不归顺,恐怕你就没有后路了。像你这样反复无常之人,天下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姜瓖在回信中先列举了自己为清廷立的功,并说“未有毫发罪过”,然而不仅“未蒙升赏”,跟随他降清的百姓也流离失所,还要遭到满洲贵族的欺压,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肆意屠戮。接着,他针对多尔衮的谕旨表示,全城之人,上下一心,绝不束手就擒。多尔衮大为恼火,令清军继续围困,自己则赶回了京师。多尔衮深知局势的险恶,他不敢撤出包围大同的兵力来镇压遍及山西各地的反清势力,以免放虎归山,使山西反清盟主姜瓖同其他各部合兵一处,只好从京师抽调一切可用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

十八日,多尔衮行至居庸关时,传来了多铎的死讯。多尔衮悲痛万分,手捂心口,差点从马上栽下来。

六月,清军攻克了山西部分州县,形势有所好转。

多尔衮担心在山西被牵制的兵力太多,旷日持久,必将影响全国,他决定再次亲征大同。七月初一,多尔衮再度率师亲征大同。行前,他召集内三院及部院等侧门官员说:“我之所以再次亲征,并非诸王大臣不胜其任,但恐他们行师之际扰及良民。此行我至多走到宁武关、朔州便归,不远行也不久留。”十四日,多尔衮师至阿鲁席巴尔台,遂罢大同之行,边打猎边回到北京。

多尔衮的第二次亲征历时一个多月,八月间回京时,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多尔衮此次出征令人费解,仿佛山西姜瓖的反叛已经让多尔衮乱了方寸。

八月,大同城里的粮食消耗殆尽,军民伤亡惨重。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姜瓖部下的总兵杨振威变节,暗中派人出城向围城清军接洽投降事宜。二十八日,姜瓖的部将杨振威等二十三人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密通清军,合谋杀了姜瓖及其兄姜琳、弟姜有光,献首级降。第二天,清军攻入大同。多尔衮谕令阿济格,大同城内,除杨振威等二十三员及其家属并所属兵丁六百名之外,其余“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并将城垣自垛撤去五尺,把姜瓖等人的尸骨烧成灰烬,埋入土坑,以泄其愤恨。

姜瓖的副将王辅臣,那位冲杀清军的大英雄,因及时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入京为“包衣”。王辅臣武勇之名播于京城,北京的旗人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从此,王辅臣鞍前马后地为清廷卖命。后来,又追随吴三桂叛乱。

此次平定反叛,多尔衮反应迅速,不顾自己生病,亲征两次(或说三次),动用亲王以上者四人,其他高级将领数十人,所谓“诸将一时多授命,亲王三遣自临边”。但抗清的浪潮并没有就此而止,仍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进行着,依旧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

南明汉人族群有那么多英雄烈士,却战不胜一个多尔衮。

多尔衮并不是常胜将军。

有一个敌人,他在一年里亲征两次,使足力气却打空了,没打着,那就是漠北蒙古喀尔喀部。

多尔衮征服的是漠南蒙古,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汗献上了传国玉玺。还有更遥远的漠西蒙古。努尔哈赤攻击并结盟的科尔沁部就是漠南蒙古的最东边的部落。皇太极在世时,曾率领八旗劲旅出征喀尔喀蒙古,但无功而返。女真人原属渔猎部落,而蒙古人是游牧部落,他们特性相似。不同于汉人百姓习农耕定居,在原地等着八旗军来侵犯,蒙古人来无踪、去无影,因此,能征善战的八旗面对蒙古人并不占有多少优势。

喀尔喀部见后金势大,也致书与后金通好。清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喀尔喀部名义上对清朝臣服,其实内心不服,因为蒙古人的祖上阔过,成吉思汗和子孙们征服了欧亚大陆,是现在的女真人没法相比的。蒙古雄主达延汗的六世孙腾机思,一心想恢复祖上荣光。

摄政王多尔衮任命刚刚平定江南弘光政权的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清军深入喀尔喀腹地,打败了腾机思。

姜瓖反清时,喀尔喀兵马进入内蒙古,离长城非常近,多尔衮之所以调集军队是为了防范喀尔喀部,却惊吓到了姜瓖,促使他叛清复明,京畿震动。多尔衮领兵亲征,大军行进到古尔班口时,喀尔喀部硕雷汗部下七人携妻子来归,报告硕雷汗的兵马距北京有十日路程。多尔衮权衡轻重,觉得汉人军队是缩在城池里等着挨打,早一天、晚一天打都行,喀尔喀蒙古兵马来了,却非常麻烦,让他狠咬一口,冤枉,让他跑了,没影儿了,找不着了,更遗憾。多尔衮决定北出张家口,先征剿喀尔喀部。然而,由于一路长途行军,缺少水源,人马焦渴,最重要的是战马之间发生了传染病,还没有看到喀尔喀部的影踪,清军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多尔衮只好回师,准备围攻大同,却又接到胞弟多铎感染天花病危的消息。

多尔衮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的途中,接到准信:“多铎死了。”

多尔衮再次经历了父母过世后最痛心的悲恸。他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父汗驾崩,额娘被逼殉葬,他和多铎小哥俩互相搂抱着,旁边是虽然长大却无智谋的哥哥阿济格,三兄弟眼睁睁看着母亲死去却无法救援。他想起了和多铎并马劫掠中原,在松锦前线并肩而战的情景。他想起了多铎作为最得力的助手,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攻克西安灭亡大顺政权,攻克扬州杀史可法,攻克南京俘虏弘光皇帝,挥师漠北击垮喀尔喀部的情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把多铎提升为辅政亲王,兄弟俩执掌朝纲。只要有多铎在,多尔衮便不惧怕任何对手。多尔衮悲愤地仰面痛哭:“苍天啊,你夺走多铎,就是折杀我呀,我还能倚靠谁啊?”

杀人如麻的多铎亲王,被天花索取了性命,虚岁三十六。他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后来,乾隆皇帝赞誉其“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姜瓖失败后,多尔衮下令屠城,也是因为大同兵变令他在胞弟多铎临终时没能够陪在身边,从而发泄怨愤怒气。

十月,多尔衮再次得到探报,蒙古喀尔喀部行踪再现,他急迫地贸然再次领兵亲征。多尔衮大军行至克什克腾北,离漠北喀尔喀部尚远,却又撤兵了,再次无功而返。有人分析退兵原因,猜测原因有两条:一是情报不准,喀尔喀已经跑到别的地方了,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大军长途盲目行进,后勤粮草供应不上;二是因多尔衮的元妃患病了。多尔衮返京后不久,元妃就去世了。

多尔衮下令,以多罗郡王岳乐为宣威大将军,统兵驻守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防止喀尔喀部入侵。清廷在处理与喀尔喀部的关系时,一直采取武力威慑为主,安抚为辅的策略,恩威并施。后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噶尔丹大汗也是雄心壮志的主儿,挥师征讨漠北喀尔喀部,想先统一蒙古各部,然后与清朝抡刀掰手腕,他要当再世的成吉思汗。直至康熙皇帝亲政后,才平定“三藩”,收台湾,征讨噶尔丹,顺便把喀尔喀问题彻底解决了。

其实,多尔衮远征喀尔喀部,无功而返,还有一个原因:长途行军奔袭,多尔衮有点吃不消,他的身体不太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