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四 皇父摄政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十四皇父摄政王

清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八,北京清廷宣布,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治理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

为什么多尔衮要冠自己以“皇父”之名呢?

这和“皇母”圣母皇太后有什么关系呢?

清朝诸多摄政、辅政王中,唯多尔衮一人获“皇父摄政王”尊号。恰恰是这“皇父”之称,紧紧联系着多尔衮与圣母皇太后之间令人津津乐道、长久争议的逸闻。圣母皇太后本就是前代皇帝之妃、当朝皇帝之母,为何要下嫁给王爷呢?

史料里没有记载圣母皇太后什么时候下嫁给了多尔衮。猜测大约应该是清廷宣布将摄政王多尔衮加封为“皇父”的时候,她又一次做了新娘子。

多尔衮和圣母皇太后真正产生直接联系,应该是在多尔衮把小福临推举为顺治皇帝时,庄妃母以子贵,儿子当上了皇帝,多尔衮是恩人,她应该非常感激他,在她心中,这个比她大半岁的小叔子多尔衮,是仅次于故去夫君皇太极的大英雄。

到了北京,随着多尔衮的功劳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他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只手遮天,圣母皇太后心里越来越担忧:“谁不想自己当皇帝呢?多尔衮之前能让福临当皇帝,现在就能让福临不再当皇帝。当过皇帝,一旦失去皇位,想活都难,唯有一死。”

圣母皇太后担心儿子的生命安全,儿子若被除掉,母亲也会被牵连。还有,儿子死了,母亲还活什么劲儿?人生就没有希望了。为了母子平安,儿子照常当皇帝,母亲照常当太后,那么,就只能想办法改变多尔衮:要让这个之前的恩人,未来的潜在敌人,甘心维持现状,不危及皇上,就只能满足他的愿望,叫他无理由动杀机、下狠手。

圣母皇太后心想:“他想当皇帝,那就让他当名义上的太上皇。我儿子还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好在,他自己没有儿子,我嫁给他,让他当我儿子的‘阿玛’,那我儿子就是他的儿子了。他当太上皇了,我儿子可以照旧当小皇上。

太后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人,巾?不让须眉。她一生辅佐丈夫、儿子和孙子三代皇帝,以柔弱肩膀扛扶起清朝大厦。

她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柔情和爱。

圣母皇太后用自己的智慧和爱情降服了桀骜不驯、举世无双的大枭雄多尔衮。

多尔衮在皇权之争失利时,虽然以退为进拥立福临为帝,自己当上了位高权重的辅政亲王,但他夺取皇位的野心并没有消除,随着权势的不断扩大,想做皇帝的欲望日益增加。

在顺治帝即位四个月后,多尔衮就以诸王权限过大,易误国家政务为借口,宣布限制诸王权力,以六部三院分理行政的名义,从而将国家大权集中于两位辅政亲王之手。郑亲王济尔哈朗看出了多尔衮意图独揽朝纲的意图,自知无力与之抗衡,也了解多尔衮的为人,为了自保,他主动退让,提出以后各衙门奏章,都先交给睿亲王审阅,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交了出去。

多尔衮军政大权独专,“自封”为摄政王,礼部特别为摄政王议定了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明确规定诸王不得与之平起平坐,将摄政王的身份与地位凸显出来。从此,清廷所有政令皆出自摄政王之手,集权独裁,无人可以干预,他越发为所欲为。多尔衮初入北京时,乘只有皇帝才能坐的帝辇,武英殿上,坐了只有皇帝才能坐的龙椅宝座,前明官吏跪拜一片,直呼“万岁”。他们只知大清摄政王,不知大清也有远居塞外的小皇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一心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揽权擅政,“关内关外只知有摄政王一人”,满朝文武百官,一大半都是摄政王的亲信,而且越来越蔓延,不顺从摄政王的官员,会逐渐被排挤出权力圈。以多尔衮为核心的权力集团已经形成,愈加膨胀,皇权被轻蔑,皇上的生命岌岌可危。多尔衮的权力不断扩张,在一步步逼近帝位,他以皇帝的名义,加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这还不够,又加了个“皇”字:“皇叔父摄政王。”

圣母皇太后和文武百官都明白:“多尔衮已经不满足于当摄政王了。”

他需要的是“皇”字。

深居后宫的圣母皇太后,在修复被李自成焚毁的皇宫的心杂声中,立起双耳,时刻倾听朝堂大殿上的声音。她非常明白:“即便多尔衮有所顾虑,不直接称帝,但他的亲信,为了跟随他上位,为了讨好他,也会怂恿他废掉小皇帝,自己登基,独尊大宝。”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而且多尔衮并非不想当皇帝,他非常想,日思夜想,做梦都想。

皇太极即位大宝后,迅速除掉与他平起平坐的阿敏和莽古尔泰两大贝勒,逼得代善主动请求从御座旁边撤下椅子,站到下首臣班中。圣母皇太后见识过夫君的政治杀伐手段,自然懂得多尔衮为啥将郑亲王济尔哈朗踢出辅政亲王之位,以及为什么要构陷罪名弄死肃亲王豪格。多尔衮下一个要铲除的是谁呢?自然是最后一位挡住多尔衮上位的小皇帝福临。

在历史上,历朝历代,权臣废帝自立的,还少见吗?

为了保护皇儿,圣母皇太后必须出手。

谙熟宫廷斗争的圣母皇太后,知道多尔衮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堂而皇之地摘取皇冠,登上皇帝的宝座。圣母皇太后决心孤注一掷,用一个女人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纡尊降贵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以此作为保住母子地位的最后防线。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夺取江山,主要依靠一奶同胞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顺治元年(1644)年末,多尔衮任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打击李自成大顺政权,任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命他攻击南明政权。顺治四年(1647)七月初一,多尔衮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把胞弟多铎晋升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多尔衮与一奶同胞的兄弟在一起谈兵论国,较之过去和济尔哈朗说话方便多了。

顺治五年(1648)二月初三,肃亲王豪格在攻伐四川、大肆屠杀川民后,班师归来,顺治皇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大哥豪格。多尔衮对这支长途远征征战两年多的凯旋之师,表现出异常的冷淡,仿佛是打了败仗一般。满朝文武百官都感觉这种气氛预示着不祥之兆。果然,不到一个月,多尔衮以争功等微小的罪名处罚了跟随豪格征四川的将领,并对一大批附和豪格的部将降职或停赏。大家都在观望多尔衮如何打击豪格,没料到却先看到济尔哈朗遭了殃。

三月初四,济尔哈朗的几个侄子突然告发了济尔哈朗,罪状中除了家族内部矛盾之外,还包括他当年谋立豪格时做手脚,让正蓝旗在镶白旗前行走,言语不伦,以及无辅佐之功等罪名。朝政会议上,众人纷纷抨击济尔哈朗当死。最后,交由多尔衮定夺,多尔衮念在济尔哈朗从不与自己争锋,且无力也无意与自己争夺“君权”,便免其死罪,革去亲王爵,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与济尔哈朗有牵连的索尼、鳌拜,是当初坚决反对多尔衮接任皇位的黄旗重臣,多尔衮对他们恨得要死,却只是将他们革职惩罚。众人感觉诧异,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多尔衮走的棋招是欲擒故纵:先放过车马炮,直接将军,命中豪格。两天后,三月初六,多尔衮就把豪格推上了审判台,说他征四川已有两年,却并未完全平定,并罗列了一些罪名,包括对多尔衮的“三次戒饬,犹不引咎”等。只要摄政王说谁不好,诸王大臣必议其罪应死。多尔衮唱罢白脸,转而又唱红脸,摆出一副慈善的面孔说:“如此处理,实在不忍,不行不行,不能这样做。”免豪格一死,剥夺所属人员,把他幽禁起来,等于判了无期徒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