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踏破长城 攻京师掠中原(第2页)
多尔衮率领自己的镶白旗兵马,紧紧跟随皇太极,汗兄指到哪儿,他就冲到哪儿。他深知,自己的兵马是汗兄给的。如果带不好,大家会觉得自己不行,不如阿济格。而一奶同胞的十二哥阿济格,虽然在别的队列中,但也时刻冷眼旁观自己这边,心里很不舒服。
十月初二,八旗兵马出沈阳,向西北,涉水过蒲河时,有点混乱,皇太极指示部下,在蒲河上造一座坚固的石桥,以后出兵凯旋,就方便多了。
皇太极身躯高大,骑在大青马上,放眼科尔沁大草原。此番大胆借道蒙古攻明朝,他细心考量过,他同时征调科尔沁兵马同行,令敖木伦大捷归降的蒙古兵马在前头带路,沿袭父汗时的策略,紧紧把蒙古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一同出力,而且许诺蒙古好处,跟他们一起瓜分战利品。半威吓,半利诱,达成了女真人和蒙古人共同打败大明朝的目标。此次迂道突袭北京,旨在纵深攻略,打到敌人大后方去,夺取人畜财货,撼动大明根基,削弱明朝实力,增强后金国力。
二十四日,抵老哈河畔,扎下营盘。皇太极召集诸将,各授命令,兵分三路,向遵化城前进。左右两路,分别进攻大安口和龙井关,皇太极则带领多尔衮和多铎等中路大军向洪山口进发。
后金大军进展神速,二十六日,从喜峰口突入塞内。明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想到后金兵马会避开宁远和山海关,直抵燕北长城。长期以来,因为女真人的崛起,蒙古和明朝这对宿敌,基本不再互相攻击,而是一致面对后金,二虎相争,不希望再来一只熊,尤其是这只熊还不把二虎放在眼里,要一口吞吃全天下。
多尔衮是第一次与明军作战。他斗志昂扬,统率本部旗兵,偕弟多铎,随五哥莽古尔泰,直扑汉儿庄城外。明军驻防的骑兵和步兵,人数有限,根本无力阻挡后金虎狼之师。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旗主之尊,无论多么英勇,偏将、副将们也不会允许多尔衮到队列前冲杀,只在后面督战指挥就好。
按惯例,击败明军,后金兵马入城驻营,逼迫城内兵民剃发投降,稍有不服从,立马斩杀,以恫吓他人。
多尔衮学会了这一招,明朝汉人兵民,只要愿意像女真人一样剃光额前头发,脑后扎上辫子,就算真心归服了。否则,就不是真心投降。剃发结辫的汉人,想回汉人那边去,也难了,投降过的人,名誉有了污点,不再被接受了。后来,多尔衮领兵入主中原,大力推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惹得血流成河,头颅堆成山。
十一月初三凌晨,多尔衮率军与皇太极及诸贝勒会师遵化城下,四面围攻,城中的内应放火,引后金军入城。部分明朝将士无奈逃走,而巡抚王元雅自知若是逃走,也会被朝廷治罪,于是选择带领妻儿自杀殉国,成就英烈之名。继而,后金大军又陷三屯营,总兵朱彦国殉职。十五日,后金大军至三河县,多尔衮领兵,随莽古尔泰赴通州,巡视渡口,捕获明军哨卒。
二十日,后金按照预定目标,兵临北京城下。
自从接到奏报说,后金大军越过长城,兵出喜峰口,崇祯皇帝便惊掉了下巴,大呼不好,忐忑慌乱,埋怨女真奴酋,这不是不按套路出牌吗?他急忙快马征召各地军兵赴京勤王。然而,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义军蜂起,许多军队忙于镇压,或者路途遥远,只有京城附近的大同宣府兵马和蓟辽督师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赶来救驾。
袁崇焕曾两次向崇祯皇帝上疏说:“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塞垣颓落,军伍废弛”,蓟门薄弱,应设重兵。但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
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启程,还没到山海关,便得报后金军已破长城,立即安排防御部署:其一,严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其二,严守京师要道,安排参将步步堵截,努力不让后金军队逼迫京城;其三,严守京畿地区,严密布防,命保定兵马移驻蓟州遏敌。袁崇焕自率大军,以宁远总兵祖大寿做先锋,“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急驰关内。袁崇焕首先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遵化,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三昼夜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不让他们入城,赵率教无奈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赵率教在遵化城外,误入后金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
十一月初十,袁崇焕驰入蓟州。皇太极知道,明军最强悍的就是袁崇焕部,因此,他没有进攻城池,而是绕过去了。擅长防守的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的计划落空,又争奔通州,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皇太极故技重施,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袁崇焕深知后金骑兵擅长野战,明军唯有依托城池防御作战,才能取胜。此刻,袁崇焕无奈只有“背捍神京,面拒敌众”,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京城广渠门外。时值寒冬,军兵露宿,缺乏粮草,兵饥马饿。袁崇焕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劫百姓。
在京城内,明朝官员中早就在传言袁崇焕引导后金贼兵进京,崇祯皇帝一看,这女真奴酋就是按袁崇焕此前奏折中的计划而行的,他们这是沆瀣一气呀!于是,他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袁崇焕一心要挽救大局,只得擅自率部抵京。因此,袁崇焕到达京城城墙下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腹背受敌。
后金军队先在德胜门外与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的勤王部队开战,城头上的御林军炮轰助战,结果明军与后金军队厮杀在一起,被炮火误伤,伤亡惨重。
广渠门外也发生激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从上午战至傍晚,炮吼箭啸。混战中,一员后金猛将抡刀砍向袁崇焕,恰好身边有副将以刀相迎,刃对而折。袁崇焕身中数箭,幸披重甲。袁崇焕身先士卒,壮士奋勇,后金军队被击退,逃到运河,人马拥挤,冰面塌陷,淹没无数。对袁崇焕来说,这是通过玩命换来的局部惨胜。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逼近皇太极大营,以火炮手为先锋,四面攻打,后金军大乱,狼狈再退,离开京城,攻击北京周边那些几乎不设防的小城。
十二月二十七日,多尔衮随皇太极率护军五百人南进,忽遇驰援京畿的明军步兵五千人。明军就地立营,环车列阵,竖起盾牌,遮挡后金弓箭,以驽炮阻拒后金战马。后金军兵虽然人少,但面对明军,女真人早在心理上占据了上风,毫不畏惧,将士们奋勇冲杀,马快刀利,一举突破了明军阵营,斩杀无数,明军大乱,迅疾被歼。此战,后金军恰以一当十,这就是明朝步军和后金骑兵战斗力的真实对比,令人慨叹。
此一战,多尔衮这功劳立得像白捡的一样,尝到了与明朝军队争斗的甜头。
多尔衮还意识到,他们攻击北京皇城,明朝军队拼死力战,决不后退,因为这是明朝的首脑和心脏,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因此,面对玩命的明朝军队,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却没有达到破城目的。这样以命换命,吃大亏的是后金,自己这边人少,换不起。汗兄皇太极此次突袭明朝腹地的本意也并非是攻占北京城,而是在心理上打压明朝,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他建议后金军队迅速撤离北京。拼尽全力的明朝军队无力再追击,任由后金军队在大平原上杀掠,只要不惊扰皇上就行。后金铁骑,不擅长攻城,但平原野战,对明朝军民来说是一样的,明朝军队出了城池,就如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多尔衮学会了以后对付明朝军队的最好战术:诱敌出城,或者迫敌出城,进行野外决战,扬己之长,攻敌之短。
这一次,多尔衮非常佩服汗兄皇太极的是,他以反间计,除掉了后金的仇人和心腹大患,那个提起来就令他们咬牙切齿想生吞活剥的袁崇焕。
清朝修撰的《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啸亭杂录》:“文皇乃擒明杨太监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作私语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复阴纵杨监归。明庄烈帝信其间,乃立磔崇焕。”清末大才子魏源是明白人,在《圣武记》有论:“我军纵反间,言与崇焕有成约,令所获太监知之,阴纵使去。明崇祯帝前疑崇焕擅杀毛文龙,至是即召崇焕入城,下之狱。”
后金军抓到了两个太监,皇太极让人故意在太监睡觉的时候聊天,说袁崇焕和皇太极早就密谋好了,假意大战,里应外合。然后,故意让那两个太监侥幸逃走。太监是皇宫里的人,这样崇祯皇帝自然就会知道袁崇焕和奴酋勾结作乱,纵贼兵,献京城,拥兵自重,想造反自己当皇帝了。
袁崇焕自知,后金兵临京都,自己没挡住,有罪,但他毕竟累得吐血打跑了皇太极,保护了皇上,他期望能将功折罪,换得平安。北京城里不许袁崇焕的兵马入城休整,九门禁闭,从城头上吊下一个大筐,袁崇焕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他战战兢兢见到崇祯皇帝,接着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被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京师保卫战,袁崇焕打赢了,自己却落得万劫不复。
次年五月初,天气热了,后金兵马不耐中原酷暑,皇太极方下令收兵,回家了。此次远征,历时七个月,屡败明军,攻克十余州县,如入无防之境,俘人获财甚众。
后金兵退出长城外,崇祯皇帝心里安稳了,炎炎八月,颁布诏令:袁崇焕通敌叛逆,罪当凌迟。京城百姓,气愤填膺,争买袁崇焕身上的肉⑩之,边吃边骂。可叹袁崇焕,功高招妒,只剩一副白骨,身后争议不休。
听闻袁崇焕被千刀万剐,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等人欢欣鼓舞,拍手叫好,终于报了父汗之仇。后金军心大振,明军受到袁崇焕之死的震慑,人人惊恐自危。
从此,后金数次进攻明朝腹地,袭扰大后方,伐明战略进入了新阶段,明朝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这个战略转折关头,多尔衮身在其中,协同作战,出了力,立了功,声望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