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 踏破长城 攻京师掠中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踏破长城:攻京师,掠中原

皇太极在多尔衮的生命中,是仅次于父母双亲的第三人,皇太极对多尔衮的人生成长作用,甚至超过了其父母。没有皇太极的栽培,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多尔衮。

皇太极是多尔衮的领导,也是多尔衮的恩师,更是多尔衮的贵人。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优秀学生,是跟班打手,是合作伙伴。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前,只是后金军政高层中的重要配角,历史选择了皇太极,把他变成了指点江山的主角。从获赐“墨尔根代青”的美号,到当上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开始了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

身材瘦削,面色苍白,体弱多病,多尔衮仿佛先天不足,但他眼光冷峻,透射出异常的精明。生命是讲究均衡的,一些肌体病弱的人,常常智谋超群,多尔衮就是这样。在一奶同胞三兄弟中,相比于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好身板、性情耿直、脾气鲁莽,多尔衮更机敏、善应变。

对汗兄皇太极把自己扶上旗主宝座,心思缜密的少年多尔衮能琢磨明白皇太极的用意。

面对皇太极,多尔衮心里滋味复杂,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并不是外人,只不过因为有二十岁的年龄差,他们从小没有多少交集,多尔衮出生成长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成年,总是跟随父汗外出征战,讨平四方。多尔衮一直把八哥皇太极看作仅次于父汗的英雄哥哥们行列中最重要的一员,“四大贝勒”和“开国五大臣”,如同最明亮的星辰,围绕在太阳般耀眼的父汗身边,多尔衮盼望自己早日长大成人,像哥哥们一样披挂上阵,跃马扬刀,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成为父汗的得力助手、得意战将,成为女真人的大英雄。

多尔衮小小年纪,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骑马射箭,识文断字,饱读兵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热血沸腾的梦想、一个高而可攀的目标:成为父兄一样的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老汗王苍老病故后,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忽略了多尔衮三兄弟的汗位继承权,还恶毒地逼迫他们的母亲殉葬,三兄弟呼天抢地,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哥哥们杀死。他们的母亲无奈赴死,三兄弟忍辱求生。可以说,眼看着母亲阿巴亥被逼死,自己跪在母亲膝前却无力拯救,这是多尔衮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想起来就心痛得难以忍受。后来,多尔衮打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将他折磨致死,既是除掉政敌,也多多少少有些许复仇的意味,算是父债子还吧。

当时的多尔衮,依旧要坚守忍辱负重的生存之道,紧紧依靠仇人汗兄,努力向上爬,待自己翅膀硬实了,有能力与仇人抗衡了,再另做打算。

在后金女真人政治集团中,一个男子汉的成长、上升,就是论功行赏、论资排辈,谁军功大,谁就“牛气冲天”。多尔衮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体力上弱于其他兄长和弟弟,但是他可以和他们在军功上一争高下。再者,自己已经是一旗之主,已经是统兵将帅,必须在战功上力拔头筹,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汗兄的更多赏识,才能够服众,才能有出头之日。多尔衮懂得:汗兄皇太极相中了自己,看好自己,有心提拔,有意栽培。他很珍惜自己头顶的荣誉光环和手中握有的权力,也十分感谢汗兄对自己的器重和信赖,自己一定要对得起汗兄的知遇之恩,力争上游,超越众人,成为汗兄身边的第一人、最当红的人,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够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后金政权建立在进攻之上,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一旦想停下来,求安逸,这个政权就会衰弱,濒临死亡。后金军民,一听打仗,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欢呼雀跃,就像伸手争抢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像庄稼人去别人家田地上大丰收。通过征战,攻城略地,能够俘获人马牲畜、金银财宝,分得实惠,而且谁有战功,谁就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真是名利双收。对当权者来说,是“马上得天下”;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马上”得家产。历年来,少有的败仗,持续的战利,把大家都惯坏了,集体性地忽略了部分牺牲,更渴望不断地进行抢夺。

多尔衮期待新的战斗,以证明自己得到的英雄称号和旗主之位是名副其实的。

皇太极急于发动新的战役,父汗留下的军政大业梦想,需要一场又一场胜利来实现。皇太极虽然继位时间短,但已经和明朝、蒙古、朝鲜这三家邻居打了个遍,降服朝鲜王室,击溃蒙古察哈尔部,唯有面对宁远锦州一线的明军,他们凭坚城固守,赖西洋大炮霹雳怒吼,让后金劲旅伤亡惨重,尝到了苦头,只好败退,没有吃下这块肥肉,还被骨头崩了牙口。皇太极及诸贝勒大臣将士皆内心不服,对袁崇焕这个克星恨之入骨,定要再寻时机,除之而后快。

皇太极顺从时势,随机应变,血的教训,让他改变了对大明朝的战略方针。他对“三大王”及将军们说:“且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攻其无备城邑可也。”站在女真人的角度,皇太极这种认识是英明的,是对父汗努尔哈赤大业的超越;但站在明朝的角度,皇太极这种战术扭转,对中原明朝百姓来说,是天降大灾,伤及无数无辜,女真人的崛起,让无数明朝百姓倒在了血泊中,白骨遍野。

后金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挥师远征,计划从蒙古地盘上,绕过山海关外的明军宁锦防线,突破长城,奔袭北京,掠夺富庶的中原。皇太极之所以敢劳师袭远,是因为朝鲜国王投降称臣了,虽然朝鲜只是假意归顺,暗中依然与大明朝结交,但已经吓破胆了,再也不敢在后金的后方惹事添乱。至于蒙古,之所以能够借道蒙古,暗度陈仓,是因为皇太极相信蒙古人已经依附女真,不会兴风作浪:后金真正的大敌,就是大明朝。皇太极感觉到大明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望不到边,西到青海、西藏、西域,南到江南、岭南、南海,不知道骏马奔驰多少日夜才能跑到头,好在大明朝的首都就在北京,山海关内,长城脚下,这还是够得着、摸得到的。大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遵奉“天子守国门”的圣训,皇帝率文武百官,镇守北京,与蒙古人抗衡,谁也灭不了谁,只好以长城为界,共生共存。如今,大明和蒙古,两败俱伤,第三方女真人乘机雄起,这是上天对女真人的眷顾,是神灵对后金的庇护。

皇太极之所以敢于用兵关内,近乎倾巢而出,是因为后金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鸭绿江口皮岛上的明军因内乱而崩溃了,无力再袭扰后金的后方,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牵制。

历史真的是一部有趣的演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大汗,都吃了一介书生袁崇焕的亏,袁崇焕成为大明朝的辽西柱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而不倒。然而,为大明朝阻挡后金铁流的是袁崇焕,帮助后金解除背后瘙痒的也是袁崇焕。

皮岛上的明军首领毛文龙,率兵民数万,像一只大马蜂,乘后金不备,时不时蜇一下。女真人的白山黑水渔猎习俗,令后金军队擅长跃马野战,弱于海战。毛文龙筑巢海上,后金的利刃长箭够不到“马蜂窝”,无法捣毁它。再者,辽东海岸线漫长,处处皆可登陆,后金对毛文龙防不胜防。毛文龙虽然不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力量,不能置后金于死地,但可以保持对后金的掣肘作用,令后金非常头疼。

皇太极登基第二年,明朝那边换了新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朱由检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比多尔衮大一岁半,虚岁十九坐龙椅,当上了少年皇帝。相比于皇太极的运筹帷幄,崇祯皇帝年轻气躁,一心想当个好皇帝,想重振祖业,复兴朱家天下。虽然中原黎民灾祸连连,义军作乱此起彼伏,但小皇帝朱由检更注重关宁战事,召见袁崇焕,询问安定之计,袁崇焕信誓旦旦,禀告圣上:“五年平辽。”小皇帝高兴得许诺将全力支持,兵员粮草,悉数保障,国之安危,全赖袁崇焕一人,并赐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袁崇焕手捧尚方宝剑,决心要开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把目光瞄准了桀骜不驯的毛文龙。挟两拒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之威风,明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致书毛文龙,邀请他前往双岛阅兵。袁崇焕渡海东去,在大连外海登上双岛。毛文龙也离开皮岛西来,会见袁崇焕。两人同为明臣,却无私交,只得假意亲近,却暗藏心机,互相防备。袁崇焕设宴饮酒,天天行乐到夜半,毛文龙放松了警惕。

六月五日,袁崇焕说:“我明天返程,海外的事情全寄托在您身上了,请受我一拜。”然后邀请毛文龙登上山头,观看将士们射箭。在帷帐中,袁崇焕诘问毛文龙,说他有几桩违令之事。毛文龙不服,极力辩解。袁崇焕高声呵斥毛文龙,预先埋伏在帐外的铠甲士兵冲了进来,袁崇焕命令他们扒下毛文龙的官帽袍带,将他捆了起来。毛文龙的部属不敢上前,怕危及主帅。袁崇焕训斥毛文龙:“你有十二条该斩头的大罪。”袁崇焕一一历数后,厉声道:“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朝廷的将首。”毛文龙不敢再犟,吓得叩头求饶。袁崇焕跪向京都,遥请圣意:“我今天杀毛文龙以整军纪。我不能成功的话,请皇上也像杀毛文龙一样杀了我。”袁崇焕恭取尚方宝剑,把同样佩带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给砍了头。袁崇焕告诉毛文龙的麾下官兵:“只杀毛文龙一个人,其他人等无罪。”

第二天,袁崇焕洒泪祭奠毛文龙:“昨天杀你,是朝廷的法律。今天我祭奠你,是出于同僚、友人的感情。”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的报告,惊心动魄,非常不满袁崇焕矫诏擅杀大将。毛文龙虽然已经沦为半官半匪,但毕竟能够游击骚扰后金,有总比没有强。袁崇焕在奏折中也说:“毛文龙作为大将,不是我可以擅自诛杀的,所以我谨席蒿待罪。”但事已至此,人死不能复生,为了平辽大计,还要依靠袁崇焕,崇祯皇帝只好下诏书褒奖袁崇焕。

袁崇焕在奏折中还禀报,毛文龙部连老带幼只有四万七千人,却假称十万,不计百姓,兵还不到两万。袁崇焕对毛文龙所部人事任免重新做了安排,但树倒猢狲散,没有了毛文龙,皮岛群龙无首,乱不成军,战斗力丧失,对后金再无威胁。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到底是怎么想的?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真实的心理是不是一山不容二虎?总之,他帮助后金做了一件大好事,女真人做不到的,袁崇焕却送给他们一个大礼包,这和李成梁自毁宽甸六堡是一样的,都是在为女真人安固后方。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兔死狐悲,不久便反叛作乱,最后投靠敌人,归降后金,成为清朝入主华夏的先锋官,一系列后果令人唏嘘惋叹。

多尔衮听说袁崇焕斩杀了毛文龙,和所有后金将士一样,特别高兴。有点遗憾的是,毛文龙不是由后金将士亲自一举**灭的。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没有给大明朝一点喘息缓劲儿的时间,派部分兵马佯攻宁远锦州,迷惑袁崇焕,八旗主力大军则经科尔沁,驰承德,到了长城脚下,重演蒙古人和此前历代少数民族突袭中原的策略,直捣京师。

多尔衮听到汗兄皇太极命令部下从蒙古人的地盘上走过去,进攻大明朝的京都,同样是又高兴又担忧。他仿佛看到一支飞箭,从沈阳射出,绕过宁远和山海关,从蒙古草原飞过,射穿长城,飞过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射穿北京城门楼,射到皇城内,咚的一声,插龙椅上,箭头深深地叮咬进椅背,箭杆还在颤悠。

这种大胆的战略部署,让多尔衮兴奋,但他也担忧蒙古人会怎么想。这可是经过宿敌察哈尔的家园,虽然察哈尔被击败溃逃了,但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是马上民族,下马为民,上马为军,一旦不服气,迅速集结阻挡干扰,还是可以做到的。再说了,其他蒙古部落会怎么想?倘若有唇亡齿寒之感,他们定会声援察哈尔,一是让后金军多了绊马索;二是长城外草原一旦出现战事,中原明军就会有所防范,长途奔袭出其不意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阿济格和多铎领兵,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动心眼儿的弯弯绕却比不了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假如想到了,直接就吵嚷出来了。多尔衮想到了,却在心里隐约掂量,不会冲口而出,扫了汗兄的兴,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来,要是战事发展顺利,就永远不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