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胜山海关(第2页)
探马报知吴三桂,清军止步于欢喜岭。
吴三桂懂得多尔衮的顾虑,山海关的形势严峻紧迫,必须消除多尔衮的心理障碍。吴三桂于是派遣五名士绅去见多尔衮。多尔衮非常高兴,安慰款待了众士绅,然后派范文程与五名士绅一同回山海关,去见吴三桂。吴三桂知道范文程是清国第一汉臣,是多尔衮身边的红人,因此毕恭毕敬,恳求范文程替自己向多尔衮多说好话。范文程虽然是汉人,是文人,但他长期在清朝国政中浸泡,已经沾染了女真人的行事作风,尤其是面对岌岌可危、急需援手的吴三桂时,范文程代表清朝一方,占据强大的心理优势。他还懂得摄政王要的不是与吴三桂平等合作,而是要吴三桂必须接受投降归顺。只要吴三桂不肯低头认降,范文程就不能让步。
吴三桂也是时势英雄,在大明朝也是闪亮耀眼的角色,难以低头就范。然而,上天不会给吴三桂太多时间磨蹭拖延,已经过夜半了,一旦等到天亮,李自成重新组织进攻,那可如何是好?吴三桂一点一点退缩,可以归顺大清,但不要说什么归降,可好?吴三桂特别忌讳这个降字。
听完范文程一番时势大义的说辞,吴三桂无奈放下身段,顾不得再摆什么架子,形势比人强,万一李自成攻破山海关,即使之后清军能够打败李自成,自己也是满盘皆输,根本没有同多尔衮谈的资格了。吴三桂明白,范文程没有权力做主,于是,他决定冒险亲自去见多尔衮,以身家性命赌一把。吴三桂下令城头的红衣大炮猛烈轰击,将关城东边围攻中的农民军炸散。然后,吴三桂带领二百名亲兵,杀开一条血路,由范文程陪同,飞马去见多尔衮。
这天晚上,多尔衮并没有完全观望,而是做了必要的工作。根据探报,他得知李自成派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带领所部,已经越过长城,在山海关背面的一片石关扎营。他立即派遣精锐突袭,在一片石关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唐通。唐通率残部退入长城内。但是,作为前明的将官,唐通对投降李自成也是三心二意。他本是松锦大战中的明朝八总兵之一,早被清军吓破胆了。见到清军来了,唐通很意外,立马下令快撤,他是心疼自己的士兵,怕被清军包了饺子。接着,他“以身作则”,带头逃跑,一勒马缰,拨转马头,挥鞭猛抽战马,一马当先地走为上了。他没有带着残余兵马去和李自成会合,而是收集兵丁,在李自成大军的北边驻足,时刻准备往北京方向溜。他也没有派探马去向李自成汇报清军已经来到山海关了。李自成惨败后,唐通“识时务为俊杰”,转身投降多尔衮了。
多尔衮驻步于关城东二里处的威远台(堡),偃旗息鼓,令将士好好休息,饱餐一顿,养足精神,时刻待命。多尔衮对吴三桂是欲擒故纵,按兵不动,他拿准了不到危难关头,吴三桂不会投降。时间已来到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一天,疲惫不堪。他来到清军大营时,仍然觉得双腿发滞,更主要的是他在心理上迟疑犹豫,知道自己若是进了这清军营帐,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达成心愿。但别无他法,他必须走进去。范文程热情地拉了他一把,请他入内。吴三桂抱定决心,如果多尔衮不同意与自己合兵打败李自成,那么自己也就不回山海关了。
多尔衮没有出大帐迎接吴三桂,他要给吴三桂一个下马威。多尔衮看到吴三桂走进营帐,才故作微笑,向前两步,盯住吴三桂血红的双眼。吴三桂心虚,不敢与多尔衮的眼神交锋,转头去看范文程。范文程分别介绍:“这位是大清摄政王,这位是平西伯。”
这是多尔衮和吴三桂第一次相见。吴三桂向多尔衮行大礼,然后,介绍了与李自成交战的情况,骄傲地说击退了闯贼。接着,他提出了请摄政王进兵以及酬谢清朝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在这种时候,吴三桂还能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大明臣子自居,唱高调,跟多尔衮讨价还价,完全是瘦驴拉硬屎,但也算是一条汉子。他表明:“一是自己要寻找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在进入北京后,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的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多尔衮听吴三桂说完,哈哈仰首大笑,连声地大笑,止不住地大笑。
吴三桂被他笑毛了,急忙去看范文程:“这是咋回事儿?”范文程也不敢随便说话。吴三桂又去看多尔衮。多尔衮不理他,依然笑个不停,冷冷大笑。
吴三桂完全被多尔衮震慑住了,被多尔衮笑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吴三桂被多尔衮笑服了。
吴三桂认栽了,不讲条件了,此时已经不是明朝与清朝的事了。他觉得自己比多尔衮小很多,承认多尔衮更高大,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因为外部环境的挤压,吴三桂从心理和人格上输给了多尔衮,无力抗衡。
恰在此时,清军探马突然闯入,向摄政王禀报,说山海关北翼城军兵哗变,投降农民军了。
吴三桂明白,这肯定不是假话,不是演戏给他看的。
他站立不稳,双腿瘫软,双膝跪在羊毛毡上。
多尔衮这回是真笑了:“好好好。”但他对吴三桂不能完全放心,怕他反悔,还要再逼迫他一下,既让他接受降清的事实,也要在心理上服输,彻底打垮他明朝大将军的傲气。
多尔衮指示,按满洲男人的样子,给吴将军剃发。
范文程急忙指着自己剃了前额头发的脑袋,赔笑着安抚吴三桂:“归顺大清国的男子都是这样的。”
此时的吴三桂只能麻木地忍受任何羞辱,只要能战胜李自成即可。他把一切都归咎于李自成:“如果不是他犯上作乱,攻破京城,逼死崇祯皇帝,我哪会受到眼下的侮辱?”为了报国君之仇,出这口恶气,吴三桂豁出去了。
多尔衮冷眼看着吴三桂闭眼跪在那里。多尔衮感觉吴三桂也是个狠角色,更加怀疑他是否是真心投降,怀疑会不会像他舅舅祖大寿一样,诈降复叛。多尔衮明白,弓弦已经拉满,不能再加力,以免绷断。眼前要用吴三桂,时不等人,如果再拖延,李自成攻破了山海关,吴三桂就没有用处了。将来,对吴三桂一定要多多提防,小心使用,这是一个有反骨的人。
多尔衮为了奖慰吴三桂,加固关系,当场许诺将皇太极的小女儿建宁公主配婚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结为亲家,成为秦晋之好:“这回,你吴三桂就铁了心为我大清卖命吧。”吴三桂终于感觉多尔衮没有小看自己,于是决心与清军合作狠干李自成一把。
多尔衮一打一拉,玩弄吴三桂于股掌中,迫使他称臣就范。
多尔衮亲手搀扶起吴三桂。两人双双落座。吴三桂急切盼望多尔衮答应进兵,自己恨不得立马赶回山海关内,天就要亮了,迟则生变,一旦山海关不受自己掌握了,自己就赔光做买卖的本钱了。吴三桂还担忧:“我如果投降大清,我的那些部属是否愿意?跟清打了这么多年,你死我活,恨入骨髓,喝血吃肉都是不解恨。现在,将士们愿意跟着一起投降吗?必须尽早回去压制住局面,外抗李自成,内服众部属,让清军去和李自成拼命吧。”
多尔衮对吴三桂说:“将军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其美。过去,我们兵戎相交,是敌国,但今天已是一家人。我大清军进关若动一株草,一粒谷,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告诉官民百姓,不要为此惊慌。”
吴三桂代表前明军民表达感谢。
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先回山海关,清军随即赶到,并交代说:“贵军与流贼都是汉人,不易识别,你可叫部下以白布系在肩头为号,免得误伤。”吴三桂走出多尔衮大帐,感觉自己都要虚脱了,但也感到轻松,因为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打击李自成,多尔衮答应帮忙出手了。
吴三桂快马加鞭,返回山海关城,他心里五味杂陈,去的时候,自己是前明大将,现在已经是大清之臣了。他内心里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投降,安慰自己这只是权宜之计。
打仗亲兄弟,摄政王多尔衮兵分三路,命胞兄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左翼军入山海关北门,命胞弟豫郡王多铎率右翼军入山海关南门,自率中路军入山海关中门,殿后指挥。多尔衮不许入关的清军登上城头,而是悄悄隐蔽在关城之内。他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众将领:“我们过去曾三次围攻明朝京城,都不能攻破,李自成一举破之,由此可见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因此,你们不得越伍躁进,此兵不可轻击,须多加谨慎。努力破敌,才能大业可成。”
天亮了,旭日东升,朝霞染红了那山、那海、那关。
燕山,渤海,山海关。
多尔衮站在吴三桂的官邸。其实,真正的山海关总兵是高第,吴三桂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在一个多月前,只是宁远城守将。山海关的指挥权,在一个月内三易其手,高第总兵让权于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又交权给摄政王多尔衮,两个敌对王朝的军队,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三任指挥官共同拼杀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