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1(第4页)
[7]如《文史通义》中的《原道》三篇。
[8]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页。
[9]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家书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1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8页。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1页。
[12]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32~438页。
[13]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及卷二《言公》三篇,卷四《质性》,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57~268、199~256、483~494页。
[15]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理》、卷五《古文十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34、589页。
[16]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37、546页。
[17]梁启超:《新史学》,见《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18]梁启超:《新史学》,见《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页。
[19]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7页。
[20]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8页。
[21]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2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445页。
[2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5~446页。
[24]参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40页。
[25]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页。
[26]以上所引见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9页。
[27]尹达:《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尹达史学论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4页。
[28]尹达:《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学术报告》,《尹达史学论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3~384页。
[29]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30]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19页。
[31]刘大年:《当前近代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32]尚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33]以上均见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34]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
[35]刘大年:《评近代经学》,《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27页。
[36]刘大年:《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