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压力和挫折概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家天从小到大,都是周围大人们教育孩子时举的正面典型。他是大学班级里的班长,每学期考试总分都是第一名。在同学眼中,家天踏实、勤奋、礼貌、周到,近乎完美。然而为了做到这个完美,家天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他时常一学起来就不吃不睡,一遍遍地看书,直到看不进去;英语课的一个随堂发言,他都会在宿舍里反复准备几十遍,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在强大的压力下,家天爱上了喝酒。一旦有机会喝起来就停不住。酒后他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顾,且攻击性很强。好几次因酒后打架被学校批评,还喝醉耽误考试。

从这个个案可以看出家天是个有完美主义追求倾向的人,为了做老师家长口中的天之骄子,对自己要求很苛刻,行为克制,精神紧张,长期被竞争压力困扰,处处唯恐落人之后,早已把自己逼入心理绝境。

(二)人际型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产生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心理的闭锁性较强,不轻易同家长、教师进行心理交流,不愿事事依赖成人,希望独立自主,而且富于幻想,对新鲜事物充满希望。尽管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发展,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新情况,往往一筹莫展,充满迷惘;对人与事的看法和想法容易情绪化、主观化,而且思维方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等交往中遇到矛盾时,往往不知如何化解,这种挫折称为交往挫折。

小吴,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但她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投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她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做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与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小吴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心理压力。人际型压力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上述实例中充分展现:一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二是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三是由于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四是与个体格格不入的环境必然给个体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五是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三)恋爱型

对爱情的渴望也常常折磨着大学生。应该说,爱情对于大学生是非常正常的需求,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往往难以得到爱神的垂青。我们从大学校园BBS上公开征友的信息来看,女生选择男朋友的标准往往是“阳光帅气,身高175厘米以上”,而男生择友的标准也往往是“外表美丽、性格温柔”。不可否认,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具有追求感性和物质化的倾向,加上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差异、恋爱过程中交流沟通技能的欠缺等原因,一些大学生也会遭遇恋爱挫折。

小凯和小玲都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平时经常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小凯发现自己爱上了聪明活泼的小玲,当他鼓起勇气向她表白的时,小玲说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小凯内心无比痛苦,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并且总是莫名其妙地对小玲发火。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小凯遇到的心理问题,是恋爱失败引起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对大学生来讲,恋爱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可的基础,失恋不仅仅是失去了感情的寄托,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心灰意冷、郁郁寡欢等消极情绪反应和自责、自弃等消极行为。小凯面对这样的困境,不能够使用积极有效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加重了自己的情绪问题,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适应型

适应型压力和挫折一般多集中于大学新生和毕业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模式、新的角色冲突、新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简单的应对方式无法再适应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属于适应型范畴的压力和挫折会让个体产生角色模糊的错觉,即对个体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明确现实的处境和对未来的期望,没有目标,进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小如在上大学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一切由父母料理,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喜欢,父母也高兴。可上大学后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她发现同学们懂很多东西,会玩,会学,会生活,而自己则像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似的无知,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很痛苦,很自卑。尤其是3个能说会道的舍友都是闽南人,她不会说闽南话,不能与她们交流,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觉得自己万分痛苦,快要发疯了。

本案例属于典型的“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造成小如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父母的教育思想和言行是希望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好就行。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代劳了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在看似爱护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权利的过程中,孩子被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既自负又脆弱,抗挫折能力极差,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自我否定,从而使身心均遭遇困扰。而她自身也存在抗挫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以及一些性格弱点等问题,致使她陷入深深的情绪困扰中,迷失了自我,产生巨大的人际压力。

(五)就业型

有人将大学视为踏入社会前的一场磨炼,它给予我们四年时间从懵懂的学生逐渐过渡为成熟的大人。在高考结束后的择校过程中,我们当中就已经有人在考虑毕业后工作的问题,而大三、大四的学子们更是为了即将面对的就业问题而忧心忡忡。由于过分担心毕业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担心是否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常陷入对未来工作的预期焦虑中。缺乏面试技巧的训练,也会造成在临场时的过度紧张。

李新是一个本科生,大学里学的是令人羡慕的国际贸易专业,曾梦想做一个像俞世伟那样跨越欧美、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毕业后认为到北京更有发展,更能“与世界接轨”,于是,放弃了父母为其找好的工作,与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机会果然多极了,但找工作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刚开始,李新和同学比赛要找到一个更接近理想的单位,一个多月过去了,简历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2份,面试后又无音信。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眼花缭乱的招工单位,李新和同学茫然了,但又不甘心,继续找下去。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回音。眼看家里带来的钱花掉一半了,李新可真着急了。难道找工作真这么难吗?当初那么令大家羡慕、父母骄傲的专业就这样被冷落了吗?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可不回家在北京接着漂到什么时候?

李新的压力即属于就业型压力,他的问题出在目标过高导致的期望落差,以致产生心理压力。理想太远大,现实太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差距之下,自然容易心灰意冷、抑郁苦闷,焦虑不已。

就业型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体的自身主观原因,如案例中李新自身目标过高,还有自卑、自傲、固执、心态浮躁、盲目等主观原因。不仅如此,就业型压力还由客观原因造成,如就业需求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就业单位要求多等原因。

(六)其他

除了上述压力与挫折的来源外,日常烦恼、经济压力、情绪困扰、个性因素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困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琐事的烦扰,如每日需要早起、食堂的饮食不合口味、体重日渐增加、撰写学术论文、经济来源等,如果看待这些日常生活事件的方式不当则会引起个体消极的生活态度和烦躁的情绪反应。此外,强烈的情感波动、不良的情绪体验、耐挫能力差、挫折易感性强等也是造成大学生感受到压力与挫折的原因。

学生压力量表

学生压力量表是霍姆斯和拉赫的社会再适应量表的修订版。针对每个事件都给出了一个分值,用以表征一个人面对这种生活上的改变时所需的再适应的总量。分数等于或高于300分的人存在健康风险。分数在150~300分的人在两年内有一半的概率发生严重的健康问题。得分低于150分的人有13的概率健康恶化。在本学期内分三次计算一下你的生活变化单位(LCUs)的总值,然后将这些分数同你健康状况的任何变化求一下相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