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压力和挫折概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压力和挫折概述

——拨开迷雾,认识困境

小郑是一名大一新生,家境宽裕,父母长辈都很疼爱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寄宿生活,他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他不懂洗衣服、叠被子,也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这些生活上的琐事让他感到烦躁不安。同时,他发现高中时期的好友慢慢地失去了联系,他又不愿主动与大学的新同学交流,甚至连同宿舍的舍友都很少讲话,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单。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一个学期都没有好转,他开始厌学、逃学,经常不请假直接离校回家,辅导员多次谈话都不起作用,他甚至向父母亲提出要退学,父母亲对此也不知如何是好。

离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是大一新生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在新的环境里,有些因素可能让人无所适从,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必然会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压力,加上没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必然导致情绪问题。

一、关于压力

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有些人被沉重的压力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有些人却能直面压力的挑战迈向成功。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我们需要面对诸如升学考试、上台演讲、就业面试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压力油然而生。如此看来,压力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那么压力究竟是什么呢?

时常让我们觉得困扰的“压力”最初源自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坎农(W。,1932)最先将其应用于社会领域,紧接着汉斯·塞利(HansSelye)将压力的概念引入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此后压力逐渐成为众多心理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我们将压力定义为“个体与外界压力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认知与评价产生的高度唤醒状态及一系列身心反应”。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压力包括3个要素:①压力源,即压力情境或事件。如上诉案例中的小郑大一入学后适应不良、人际紧张的关系就是他的压力来源。②压力反应,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小郑在适应不良后心里难过、觉得孤单的感受就是他的压力反应。③压力应对,个体在压力情境中采取的应对策略。小郑在压力下选择逃避、厌学、逃学,甚至想退学,这是他对压力情境下的消极应对策略。

在了解了压力的含义后,还要对压力的基本过程有个清醒的认知,才不会产生盲目心理和畏惧心理。拉扎鲁斯(Lazarus)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用以解释压力基本过程的心理学模型——“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心理压力过程由4个基本环节构成:潜在压力源、对潜在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应对和压力反应。其中认知评价与应对这两个中介变量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在小郑的案例中,大学的新环境是一个潜在的压力源,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个潜在压力源就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很显然,由于小郑对这个压力源有着不良认知,采取了不适合的应对方式,因而产生了压力反应。

图14-1拉扎鲁斯压力四环节

二、关于挫折

人生的旅途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会有人总是成功,也不会有人总是失败。当遭遇失败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即是挫折感。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在挫折中迷失一蹶不振,有些人在挫折中越挫越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挫折也是无处不在的,班级干部的竞选失利、课堂演讲的羞怯表现、期末考试的不如意等,都可能让我们短暂地迷失于挫折的伤感中。挫折亦可大可小,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也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

那么要如何定义挫折呢?勒温(KurtLewin)等人认为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挫折体验;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挫折是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受到压抑时产生的。我国学者朱智贤将挫折定义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1]。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将挫折定义为:个体的既定目标受到阻碍或干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及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

挫折概念包括3个要素。①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的原因或环境。上述案例中的小郑在大学校园里遇到自己不会的事和人际困难都是他的挫折情境。②挫折认知,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认知的对象既可以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情境。在挫折中,小郑或许会认为都是自己没有能力才会导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这样的消极认知就可能导致消极的反应和应对。③挫折反应,指个体伴随挫折认知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小郑在挫折情境中采取了逃避挫折、逃学等行为。

图14-2挫折的三要素

三、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类型

小许在高中时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成绩优异,深受长辈的喜爱,家长、老师、朋友都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在面对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时却因为紧张而发挥失误,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他经常去图书馆自习,但是学习效率却不高,经常走神。每到考试的前一周就会开始焦虑不安,饮食不济,难以入睡,晨起早醒;在考试时心跳加快,心悸头晕,不能正常完成答卷;常在考试结束后也无法回忆考试的经历,并且经常梦到高考失利的场景。

进入大学,学习依旧是大学生的生活主题,然而这平常的学习却也能带来许多压力。小许因为自身期望过高,高考却因失误而成绩不佳,从而内心产生波动和不安,以至于在大学时每到考试前便感到焦虑不安,睡眠和饮食都出现问题,考试中也无法正常答卷,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症,这些都是其内心压力引起的。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们面对的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亲人,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始结交新的朋友,开始自己的住校生活,学会如何与舍友共同生活;开始适应与高中不同的新的课堂组织和教学风格;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承担更多的责任。多数大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这些转变,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转变过程中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混乱。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来源,可分为学业型、人际型、恋爱型、适应型、就业型及其他。

(一)学业型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和挫折源。大学学习专业性强,注重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一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方法仍停留在中学的模式上,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安排充足的自由时间,这就容易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其学习。目前,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所以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挫折,往往表现为某学科的成绩不够理想。有调查表明,学习挫折在大学一、二、三、四年级中分别达51。7%、64。9%、45。5%、28。6%。学习压力和挫折直接削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遭受学习挫折后,“难过”占41。6%,“担忧”占31。7%,“不安”占26。2%,“紧张”占19。2%,“难堪”占16。4%,“气愤”占16。4%;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仅为6。1%。

在大学中,学业问题最易困扰两类人群。一类是老师家长们口中的天之骄子。表面上看,他们成绩优异,无懈可击,实则长期被竞争压力困扰,处处唯恐落人之后,早已把自己逼入心理绝境。另一类是徘徊在及格边缘的学生。他们焦虑自卑,始终找不到追赶其他同学的途径,心理负担越重,成绩越差,恶性循环,最终不可收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