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第1页)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健康护航人生
现代人喜欢把自己的各种行为定义为症,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拖延症。小A就把自己定义为拖延症患者,他的拖延开始严重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他觉得他的很多坏习惯都是在大学养成的,或者说是在高中三年太压抑了,所以在大学反弹得比较厉害。中国人上大学的时候,才是真正自己开始学着做主的时候。当然,刚开始,谁都免不了摔跤。他当时被挫得比较厉害,大一下学期开始逃课,抄作业什么的。最严重的一次是,下午就要考试了,上午才开始看那本专业书,居然还考了八十多分。他很不喜欢这样的大学生活,有的时候拖着的确很不开心,如果真的拖得事情造成什么后果,又开始不停地责怪自己。
大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前,都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规划着属于象牙塔的美好蓝图。但是到了大学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关于自我、情绪、恋爱、人际关系、人格成长、择业就业等人生课题。在不时出现的成长烦恼中,要怎样保持身心健康,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定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实现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优渥的家庭中的当代90后大学生,具备80后、70后所没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能更自由地穿梭于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更善于利用技术,也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介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之间的阶段已经很有代表性,在这个时期,变化和不稳定成为其主要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
与富足生活、高速网络相伴而生的,是90后一代自我意识的崛起。他们更加自我,也更加开放而开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Worcester)克拉克大学(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杰弗里·J。阿内特(JeffreyJ。Ar)在2000年的时候新造了“始成年期”一词,他说:“人在20多岁时的典型特征是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常改变想法,生活看似很不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者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与30年或4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更“自恋”。在其对全国2000多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中表明,他们的自尊程度更高了,现在的学生更可能同意这样的话,如:“我是个重要的人。”但是这并不表明大学生们很自私,这仅仅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成人世界时的高自尊和自信。但是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且校园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片面性,还不能深入、准确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二)情感体验丰富,情绪稳定性不健全
对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压力与矛盾的时期。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的比率在18~25岁达到高峰,这种态势往往到28岁才趋于平稳。美国克拉克大学最近对全美1000多名刚成年的大学生群体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72%的大学生说人生的这一阶段充满压力,33%的人称他们经常感到郁闷。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截至2015年的统计,自2006年起每天都会约8名大学生到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变化的助推下,90后的大学生们在享受父母提供的优渥生活之时,也丧失了抗拒挫折的意志力,变得愈发脆弱与柔弱。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情绪体验极其敏感,内心体验细腻而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体验空间在急剧延伸,这必然影响了其情感的稳定性,让他们的心境变化快,情绪波动大。
(三)智力发展达到顶峰,心理需求不清晰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神经学家杰伊·吉德(JayGiedd)说,“人在二十多岁更具有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能力”,并称,“曾被认为在青春期之后就已发育完全的大脑在人生的第三个十年期仍要继续发育,清除掉从未使用过的连接,加强剩余的那部分连接,最终达到成年人大脑的形态”。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成年早期是个体智力,生理等各方面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具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也正因如此,大学生们渴望拥有各种社会关系,他们关注着社会生活,批判着各种社会现象,但大多数大学生在这个时期会由于对自身心理需求认识的不清晰,而面临来自亲密关系、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的压力,或因残酷现实导致梦想破碎,因此许多大学生会面临迷茫时期,具体到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当然这也会让大学生们去尝试不同的人生选择,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慢慢清晰自己的心理需求,这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客观的外界因素,也有主观的内在因素。因此,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调节和控制外在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要一起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成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主人。
(一)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特定的个体具有的所有社会性的支持。不仅仅是家人、朋友、老师等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功能系统化的社会因素体系。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可以缓解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大学生要建立、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家庭在自己的支持系统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血脉情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来自他们的声音,心中就有了安全感。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喜悦、烦恼,必要时在经济上也可以向他们求助。
其次,朋友和同学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还有,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亲密称谓“男闺蜜”“女闺蜜”,“闺蜜”们的作用就是在你失落或者遇到挫折时充当后备军,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听自己诉说,同情、理解自己。
最后,明确最好的社会支持还是自己。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内心强大才可以顶住压力,朋友的支持只是锦上添花。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锻炼身体、补充营养、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二)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了解自我,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武器。实践证明,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在自我调适、自我疏导方面普遍表现较好,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学校的学习中,大学生们应该利用各种渠道接触、了解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自觉阅读相关书籍、网站资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知识的掌握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罗杰·沃尔什在2011年10月刊的《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文章认为,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营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回顾美国2015年160多个研究发现,饮食和运动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睡眠,健康的运动方式,都是培养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爱好,花些时间去放松,去反省,去收集信息,去享受自己的爱好,去进行一些可以独处的活动,以及那些可以做到并得到更好享受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健康心灵的有效方式。
(四)擅于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