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心理与成长(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心理与成长

——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1岁为王,众人围着讨好哄骗,一呼百应;2岁为猪,在泥泞中打滚厮混,自得其乐;10岁为羊,或笑或闹,活蹦乱跳,天真烂漫;18岁为马,长大成人,血气方刚,时时欲逞匹夫之勇;婚后为驴,背负家庭重担,步履蹒跚;中年为狗,为了养家糊口,委曲求全,仰人鼻息;老年为猴,返老还童,可惜无人理会。

你同意上面这一段话吗?它确实有点儿简单地将人比喻成动物,但也生动地说明了人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所面临的任务:婴儿时期好奇地接受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孩提时期自娱自乐,童年时期天真烂漫,青春时期热情奔放,成年时期成熟稳重,老年时期机能衰退。变化贯穿了人的一生,那我们究竟是如何变化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这不断成长的一生。

一、人心理的发展

我们的生命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开始,并在母亲辛苦怀胎十月后真正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经历心理的一系列发展。这种发展是每个人身上发生的系统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它包括认知和社会性心理的发展,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不同于生理发展,它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走出家门跨进社会时,我们的心理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变化。而让我们产生第一次巨大变化的社会机构便是学校,所以下面我们将从小学说起,回首我们心理的发展历程。

(一)童年期(7~12岁)

回想下你自己的童年,是不是已经觉得那是色彩斑斓、美丽而遥远的过去了呢?那时我们正在上小学,我们渐渐远离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转而以学习为主,它成了我们生活的主题。

小学的学习与幼儿园嬉嬉闹闹的方式不同,我们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写字和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遵守学校的纪律,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有了作业,每天回家都要背诵课文,不过我们可以记得很好,并常常被夸,因为研究表明那时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在不断地扩大,所以我们可以记得又快又牢。

表1-2不同年龄的短时记忆容量

除了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学习的心理基础。据皮亚杰(Jea)研究,童年期的我们已经能够根据实物进行简单的推理等高级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常常需要做数学应用题,如“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故事书。一本是《寓言故事》5。3元,另一本是《阿凡提的故事》,它比《寓言故事》贵3。2元。小红买这两本故事书一共用多少元”,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二)青少年期(11、12~17、18岁)

青少年期(Adolesce)是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它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过渡阶段,我们不仅经历了生理上的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我们一方面渴望独立,不愿意父母过多照顾和干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经济上的不独立,不得不向父母低头、依赖父母。我们既认为自己已长大成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待,可我们又很冲动,常常做一些傻事,十分幼稚。我们想找一个真心的朋友,跟他她有心灵上的互动,但我们往往发现自己寻找不到,于是我们在日记里记下自己的心事,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可是日记又是我们的秘密,我们不愿他人通过日记了解自己……这就是我们,充满矛盾的青春。

此外,回忆这段时期我们还会发现自己是一个“自恋”的人,我们常常凭空制造了许多“假想观众”,觉得自己似乎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总有人在关注自己,这让我们备感压力。也因此我们格外在意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介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是我们思维的“自我中心”在作祟,它让我们夸大自我,不过也让我们更加喜欢审视自己、反省自己,促进我们的进一步成长。

图1-4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在发展过程会形成4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如何快乐度过青春期

每个人在青春期心理发展历程中都有成长的烦恼,对于烦恼我们可以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向他们寻求帮助和指导。当我们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的规范、法律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控制力。记住了,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分享欢乐,排解烦恼。解决好心理矛盾,消除心理烦恼才能丰富自我,使自己快乐成长。

(三)中年期(35或40~60或65岁)

中年期(MiddleAge)是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期。仔细观察自己的父母,你会发现我们的父母在中年前期既成熟又精力旺盛,但中年后期他们慢慢地老了,某些认知功能出现衰退:他们的视力不如从前,只有戴上老花镜才可以阅读报纸和穿针引线;他们的听力渐渐衰退,只有大声呼喊才能让他们有所觉察;他们的记忆也开始下降,需要你帮忙记事和提醒……

虽然人到中年一些认知功能会有所衰退,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则有更加积极和满意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工作上,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特别是从事依靠知识技能的工作,如科学家、建筑师、作家和教师等,在整个中年期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

图1-5年龄与智力发展

心理学家卡特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前者如注意力、思维敏捷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后者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随年龄增加而丰富。因而青年人加工信息快,而中年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

中年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策略来适应环境。性格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断受到社会生活、教育的影响及自身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中年人性格虽较成熟,但仍存在明显的可塑性。需要克服和改造虚荣、嫉妒、孤僻、狭窄、固执等不良个性,坚持和巩固坚毅、自信、果断、踏实、活泼开朗等良好性格,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

(四)老年期(60岁以后)

说到老年期(AgingPeriod),我们常常会想到“记忆减退”“行动缓慢”“思维固执”“情感淡薄”等消极的词汇。因为在我们看来,年龄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出生到成年是发展过程,从青年到中年是保持过程,而到了老年则是衰退过程。这就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老年丧失观”。

诚然,老年人的一些心理机能,如注意、感觉、知觉、记忆等都较年轻时有所减退,但老年人的心理并不只有老化。有一种新的老年观——“毕生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一生都在发展,但它们发展和衰退的时间各不相同,发展得早则衰退早,发展得晚则衰退晚,因而年龄并不是判断心理发展的唯一因素,事实上在同一时间内人的心理总是这二者的结合。例如,老年人的感知觉明显退化,但他们的高级情感、智能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创造力比青年人还要深入高级。若老年人能再加强身体锻炼、多接受心理刺激,那么他们脑内还将产生神经联结,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功能。

当教授变老时

将22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老教授(60~71岁)与其年轻同事(30~59岁)和同龄的其他老人(控制组)做对比,看看他们的智力功能。他们要完成一系列探索认知功能不同方面的任务。在某些测验(如配对-联想学习)上,老教授们表现出典型的、与年龄有关的能力下降。然而,在其他测验上,老教授与年轻教授没有什么差别。例如,他们在听磁带、复述故事时与年轻教授表现得同样出色。而老年控制组在这个任务上却表现出典型的、与年龄有关的能力下降。如何解释老教授们保持下来的功能呢?研究人员认为,教授的职业需要他们保持高度的心理活动,而这可以使他们免受某些典型老化症状的困扰。

(摘自: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300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二、青年心理发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