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木屋构想轻木为骨(第2页)
“方向明确了。”他说,“下一步是连接。”
他计划修建一条简易索道,连接空中平台与上游水源地。利用藤蔓编织绳索,以空心竹管作为滑轮支架,借助地形落差实现物资运输自动化。此举不仅能节省体力消耗,更能形成闭环供给网络。
“真正的独立,不是孤立。”他对镜头解释,“而是构建一个自洽的小世界。”
第八日清晨,麦克斯迎来一次意外收获。退潮后,他在一处新形成的泻湖中发现数十只小螃蟹正穿梭于石缝之间。它们体型不大,但行动迅捷,甲壳呈深紫色,钳足粗壮。他观察良久,确认无毒后,设下微型陷阱??用碎石围成迷宫式通道,尽头放置虾干诱饵,入口仅容单向通行。
不到两小时,已有十余只落入其中。他将俘获者带回营地,逐一清理内脏,保留膏黄与肌肉组织。随即尝试两种烹饪方式:一半清蒸蘸盐露,一半捣碎混合蛋状海藻液,煎成蟹饼。
结果令人惊喜:蟹膏带有浓郁鲜味,远超普通海蟹;而蟹饼经高温快煎后外脆里嫩,甚至无需额外调味。他在日记中标注:“高蛋白补充源确认,可持续捕捞阈值待测。”
当天下午,他着手优化熏窑结构。原设计排烟不畅,导致部分食物熏味过重。此次他改用双层石板夹心构造,底部加热区与上方悬挂区分隔,中间留出导流槽,使热气均匀上升。又在窑口增设可调节挡板,控制氧气流入量,从而精准掌控火候。
试验品是一条完整岩鲈。低温慢熏八小时后出炉,鱼身呈琥珀色,表皮紧缩如膜,轻咬即破。肉质纤维分明,入口柔润,脂香绵长。他闭目品味,恍惚间仿佛回到纽约冬夜,坐在某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包厢里。
“不一样。”他睁开眼,低声说,“这里的食物更有生命感。”
第九日,石斧启动索道工程。他选取六根成熟硬藤,绞合成拇指粗细的主缆,两端固定于平台与对岸巨树之间,拉紧程度以手掌按压不下陷为准。接着制作滑车组件:以龟甲碎片为轴承外壳,内部嵌入打磨光滑的石珠,穿套于竹管之中,再绑附储物篮。
首次试运行时,因摩擦力过大未能顺利滑行。他立即拆解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石珠圆度不足。于是改用烧制陶珠替代,经三次煅烧成型,终于实现顺畅滚动。第二次测试,装有五公斤淡水的竹筒顺滑抵达平台,全程耗时仅十七秒。
“效率提升三百倍。”他记录道,“人力投入降至最低。”
此后三日,他逐步完善系统:增设转向滑轮实现Z字型运输路径;在平台端安装制动装置防止撞击;甚至设计夜间反光标识,便于黑暗中操作。整个空中营地逐渐显现出工业雏形,虽简陋,却充满秩序之美。
而在海边,麦克斯开始了另一项大胆实验??发酵。
他一直记得手册中提到某些热带岛屿居民会制作“鱼露”,原理是将小鱼与盐混合密封,经数周微生物作用分解蛋白质,生成鲜味液体。他虽无足够盐矿,但发现礁石缝隙中有白色结晶析出,经尝味确认为天然海盐沉积物。于是收集约两百克,研磨成粉。
选材方面,他挑出几条体型较小、不适合整烤的岩鲈幼体,去鳞去内脏,切成段状,按一层鱼一层盐的方式码入密封陶罐(以黏土自制,经炭火烘烤硬化)。最后倒入少量海水淹没食材,盖上蕉叶与泥封口,埋入阴凉岩缝。
“至少需要二十天。”他估算,“但我可以留下线索给后来者。”
为此,他在营地西侧立起一座石堆标志,形状独特,顶部插有贝壳风铃。又在附近岩壁刻下简单符号:鱼形图案下方三点,代表“此处有食物转化正在进行”。
第十日夜晚,台风预警解除后的第一个满月升起。银辉洒满岛屿,海面如镜。麦克斯坐在篝火旁,翻阅日记最后一章。他发现自己写下的文字越来越接近厨师手札,而非求生日记。
“原来饥饿教会我珍惜食材,孤独教会我耐心等待,风暴教会我重建秩序。现在,我想试试??美食能否也成为一种抵抗绝望的力量?”
这句话仍静静躺在纸页上,如今已被实践赋予血肉。
他抬头望向北方密林,似乎感应到什么。那一刻,遥远树冠之上,石斧也正伫立平台边缘,凝视南方海岸线上那缕不灭的炊烟。
两人未曾相见,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某种交接。
第十一日,麦克斯决定挑战终极料理??开放式烘焙。
他用黏土与碎石搭建一座半封闭式土炉,模仿古法馕坑结构。内部先以大火炙烤墙体蓄热,待温度升至适宜后清除明火,将包裹蕉叶的整鱼置入炉膛,封闭入口,依靠余温焖熟。
等待期间,他调制酱汁:取熏鱼碎屑加水熬煮浓缩,过滤后加入烤蒜泥与野香草汁,小火收至粘稠。又将几种可食花朵捣烂取汁,染成红黄两色装饰用液。
四小时后开炉,香气轰然爆发。鱼肉完全脱离骨刺,呈雪白絮状,蕉叶沁入淡绿清香。他将酱汁淋于其上,花瓣点缀四周,宛如艺术品。
第一口送入嘴中,他几乎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