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木屋构想轻木为骨(第1页)
在他自言自语的时候,蚝壳内依旧咕嘟咕嘟冒着气泡。
浓郁的酱汁混合了蚝肉底下那一层浅浅的汁水,在大火炙烤中再次蒸发,多余的水分消失不见,只留下愈发鲜美的海鲜风味椰奶酱汁。
被热气一冲,可优特。。。
暴雨过后第七日,岛屿重归寂静。阳光如熔金倾泻在裸露的礁石上,蒸腾起薄雾般的水汽。麦克斯站在潮池边缘,指尖轻触水面,感受着温度缓慢回升。他的影子斜斜投在浅滩,与那些新设陷阱的轮廓交织在一起,仿佛某种古老图腾。
他已不再急于收网。
过去三天,岩鲈持续入笼,数量虽有波动,却始终未断。这说明震动诱捕机制不仅有效,且具备可预测性。更令人振奋的是,昨夜他在退潮后的泥沙中发现了小型贝类爬行痕迹??那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物种,或许因风暴改道而被带至近岸。他蹲下身,用贝壳刀小心挖掘,取出一枚拇指大小的双壳软体动物,外壳呈青灰色,带有细密环纹。
“没见过。”他低语,将其放入竹筒密封,“但能活在这里,就一定可食。”
回到营地,他将新捕获的食材分类存放:两条岩鲈悬挂于熏窑横杆,准备今晚低温慢熏;章鱼则切片摊开在石板上晾晒,旁边撒了一圈石灰粉防虫。海藻经过反复清洗与揉搓,去除了苦涩味,再铺于高处通风处阴干。整个流程井然有序,如同厨房里的备餐环节,只是这里没有冰箱、没有燃气灶,只有自然节律与人力智慧的精密配合。
他取出日记本,翻开空白页,开始绘制一张新的图表:
【食物获取周期模型】
采集→处理→储存→消耗→反馈调整
每一环都标注了时间成本与风险系数。例如“采集”一项,潮汐窗口仅每日两小时,需提前规划路线;“处理”则依赖工具完好度与燃料储备;而“储存”成败关键在于湿度控制与防虫措施。他发现,当所有变量被量化后,生存不再是随机挣扎,而成为一场可以推演的系统工程。
“如果我能把这套逻辑固化下来……”他停顿片刻,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早已超出一般求生范畴,“我在建立一种饮食文明。”
正午时分,他决定尝试一道全新料理。取昨日熏制半成品鱼条,刮去表面焦壳,切成薄片;再将晒干的海藻复水泡发,混合坚果碎、野蒜末与微量盐渍汁液(前几日试验所得),制成酱料;最后以宽大蕉叶为盘,层层叠放鱼片与酱料,包裹成卷,置于炭火余烬中焖烤五分钟。
揭开蕉叶瞬间,香气扑鼻而来??烟熏油脂与植物清香交融,竟透出几分高级餐厅前菜的风范。他细细品尝,记录口感层次:“初入口微咸,继而回甘,尾调有一丝木质芬芳。缺陷:酱料水分偏多,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
他在本子上写下改进方案:“下次使用海藻胶浓缩汁液,或尝试发酵脱水。”
与此同时,石斧正攀爬在雨林深处的一处陡坡。他肩背藤编背篓,内装数株带土块茎植物??这是他连续五日勘探的结果:一种类似山药的野生薯类,根系发达,耐湿抗病,且嫩叶亦可食用。更重要的是,其生长环境与人类干预痕迹无关,纯属自然演化产物。
“原始作物原型。”他喃喃道,将植株小心埋入临时栽培坑,覆以腐殖土与草木灰混合基质,“若能完成一代繁殖,即可证明本地化种植可行性。”
他已在平台下方开辟出三块试验田,每块不足两平方米,却严格按照农业科学原则布局:一块对照组不施肥,一块施草木灰,一块添加蜂巢残渣堆肥。每日记录气温、光照、土壤湿度及芽苗生长速度。这些数据都被刻在干燥竹片上,编号归档。
傍晚归来,他点燃艾草驱蚊,坐在平台边缘整理笔记。突然,一只工蜂从远处飞来,落在他手背上,触角轻颤。他并未惊动它,任其停留十秒后自行离去。
“它们记住我了。”他嘴角微扬,“不是威胁,而是生态链中的一员。”
这一晚,两人几乎在同一时刻仰望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清澈得如同倒悬的海洋。麦克斯躺在沙滩上,手中握着一根削尖的木棍,在沙地上勾画菜单草图:
**主菜:炭烤整鱼配海藻酥皮**
**汤品:贝类清汤佐烤蒜油**
**甜点:蜜露烤果(待开发)**
他知道目前尚无法实现全部构想,但他愿意一步步逼近。就像当年在白鲸餐厅学徒时期,从切葱花开始,直到掌握分子料理技法。荒野不过是一间更大的厨房,规则由自然制定,而创造力属于人。
石斧则用炭笔在岩壁上标记星图。他根据北斗七星与南十字架的位置校准方向,并结合鲨鱼牙指南针进行误差修正。随后,他从怀中取出那枚蜂蜡封存的磁化铁片,轻轻摩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