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的裂缝(第1页)
“渊鲸号”冲破海面,如同衔回珍宝的巨鲸,在黎明前的微光中悄然返航。周潮生带回来的,不是实体样本,而是存储在特制意识容器中、那些闪烁着微光的“星尘记忆”。
螺壳基地的深层分析实验室立刻成为了新的焦点。这是一个布满柔性神经接口和全息投影场的环形空间,空气中弥漫着臭氧与信息素混合的独特气味。周潮生虽然疲惫,但坚持在场,她是在场唯一能“感受”这些碎片原始状态的人。
俞惊澜率先尝试用常规的数据挖掘算法。“不行,”她很快摇头,指着屏幕上疯狂跳动的错误代码,“结构太异常了,我们的逻辑门无法有效抓取,就像用渔网去捞水银。”
沐染桐调用了“织梦者”系统的深层潜意识接口,试图进行模式匹配。全息投影上,那些碎片光芒流转,却依旧沉默,如同上了锁的宝箱。“它们拒绝被‘理解’,”沐染桐蹙眉,“只愿意被‘感受’。”
压力无形中弥漫开来。如果无法解读,这些冒着巨大风险带回的碎片就毫无价值。
这时,林渡舟轻轻将手放在主感应台上。“让我和沧月试试。”她闭上眼睛,意识再次与沧月交融。这一次,她们没有试图去“破解”或“分析”,而是像周潮生在深海中做的那样,将自己化为一道温和的、同频的波动,轻轻“叩问”那些碎片。
奇迹发生了。
当她们那融合了风信子稳定频率与月球共鸣的意念触及碎片时,一直沉默的碎片终于给出了回应。它们没有释放出海量数据,而是投射出几段极其短暂却震撼的“意象”:一片弥漫着星尘与冰晶的原始星云,一个微小的、炽热的“月球”雏形,正被地球的引力温柔地“捕捉”。还有早期地球狂暴的岩浆海上,剧烈的潮汐并非由今日的月球牵引,但其起伏的“节奏”,却与星云意象中那个月球雏形的脉动隐隐契合。以及一种超越引力、更近乎“弦”或“场”的、无形的联结网络,在星尘与物质间闪烁,将两者编织在一起。
“它们记录的……是联结本身。”沧月的声音在林渡舟意识中回荡,带着一丝明悟,“是引力诞生之前,维系这片星域的、更本初的‘纽带’。”
“我明白了……”林渡舟睁开眼,看向同伴,“月桥计划,我们或许从一开始就找错了‘粘合剂’。我们想用引力去对抗引力,但真正的答案,可能是去唤醒这个被遗忘的、更古老的‘联结场’!”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精神大振。她们找到了方向,但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如何将这模糊的“意象”转化为可操作的物理参数,是下一个巨大的难题。
就在解析工作取得突破时,现实的压力接踵而至。联合政府派出的“观察员”到了。来者是一位名叫陈峻的中年男性官员,穿着笔挺的西装,身后跟着两名面无表情的助理。他被直接带到了指挥中心。
“岑指挥官,”陈峻没有任何寒暄,直接亮出电子授权令,“鉴于‘月桥计划’近期消耗巨大资源却未能提交符合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联合政府资源调配委员会要求进行现场评估。这是授权文件。”
他的目光扫过布满复杂数据和模型的主屏幕,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我希望贵方能够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些……嗯,‘意识谐波’和‘古老联结场’,如何能解决地月引力崩溃这个纯粹的物理难题?”
这番话,将团队一直面临的、来自外部主流科学界和官僚体系的傲慢与偏见,具象化地摆在了台前。
岑曙面不改色,示意沐染桐进行简要汇报。然而,当沐染桐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基于碎片意象的新理论时,陈峻脸上露出了礼貌却疏离的笑容。
“很富有诗意,沐工。”他打断道,“但委员会需要的是可量化的数据,可验证的模型,而不是……神话故事的现代翻版。归墟团队提交的方案,虽然残酷,但至少每一步都符合经典物理定律,是可以被理解和评估的。”
一直沉默的石山,那位负责外部警戒、留着板寸的高壮女性,此刻正站在指挥中心入口。她听着陈峻的话,下颌线绷紧,但依旧恪尽职守,如同一尊沉默的守护神。
负责物资管理的孙浩杰匆匆赶来,将一份清单递给岑曙,低声道:“指挥官,陈观察员带来的评估团队,要求调阅我们过去三个月的所有能源和稀有材料消耗记录。按照规程,我无法拒绝。”
无形的壁垒,正从四面八方合拢。
面对陈峻的质疑和行政压力,团队没有争辩,而是选择了用行动回应。
在谢寻葻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加快了“静默灯塔”的修复升级工作。她们设计了一套巧妙的能量循环系统,将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热,转化为基地农业层的补充能源。钱悦,那位网络工程师,则巧妙地优化了内部网络路由,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将评估团队占用的部分算力悄悄调配给了碎片解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