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艰辛(第2页)
超超试图解释:“爸,我们不是一时冲动。‘家·记忆’已经拿了省奖,有用户,有技术,还有学校支持……”
“支持?”邓志远冷笑,“学校支持能当饭吃?你们连五险一金都没有!以后生病怎么办?养老怎么办?”
那晚,父子在阳台吵了一夜。超超第一次红着眼说:“爸,我不是想证明给你看,我是想证明给自己看——我做的事,值得做。”
邓志远背过身,声音哽咽:“我只希望你们平安。”
####**二、母亲的挣扎:爱与牺牲的拉扯**
苏雅宁是家里最柔软的一环。她支持孩子追梦,却又无法忽视现实的重压。
她每天为两人做饭,看着他们熬夜改代码、写方案,心疼得睡不着。她偷偷把退休金存折拿出来,说:“妈这儿有八万,你们先拿去用。”
文文坚决拒绝:“妈,这是你的养老钱,我们不能拿。”
“可你们连打印机都买不起!”苏雅宁哭了,“我看着你们瘦,看着你们熬,我心里疼啊。”
她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想:如果孩子失败了,会不会一辈子抬不起头?如果他们因此错过结婚、生子,怎么办?
有一次,她偷偷给文文介绍了一个公务员岗位,瞒着超超。文文发现后,第一次对母亲发了火:
“妈,你是不是也不相信我?”
苏雅宁愣住,眼泪无声滑落:“我不是不信你,我是怕你摔得太重,没人接住你。”
那晚,母女俩抱头痛哭。文文说:“妈,我知道你爱我。但有时候,爱不是保护,是信任。”
####**三、姐弟争执:理想与执行的落差**
创业初期,姐弟俩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文文是理想主义者,她坚持“技术必须有人文温度”,要求每一张修复照片都必须经过人工审核,确保情感真实。
超超是实用主义者,他主张“先跑通模型,再优化体验”,认为过度追求细节会拖慢产品迭代。
一次,文文擅自修改了AI修复算法的输出逻辑,导致系统崩溃,客户订单延迟。
超超终于爆发:“你懂不懂技术?这不是画画!你改一行代码,可能影响十万用户!”
文文也怒了:“你只关心效率,有没有想过用户看到修复照片时的心情?那不是数据,是记忆!”
两人在办公室对峙,谁也不让步。
当晚,超超在实验室通宵调试代码,文文则一个人坐在桂河边,看着水面发呆。
第二天清晨,超超找到她,递上一杯热豆浆:“姐,对不起。我太急了。”
文文接过,轻声说:“我也有错。我们得找到平衡。”
他们达成“**双轨决策机制**”:
-技术架构由超超主导;
-用户体验与伦理标准由文文把关;
-重大决策必须两人一致通过。
从此,他们不再是对抗的姐弟,而是**互补的搭档**。
####**四、家庭会议:一场迟到的和解**
20XZ年春节,创业最艰难的时期。
公司账上只剩8000元,团队有人离职,用户投诉增多。父亲再次提出:“收手吧,回家过年,重新找工作。”
文文和超超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