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艰辛(第1页)
20YC年10月,桂巷桂花盛开。
邓文文与邓超超站在“心光科技”总部大楼前,回望来路。
父亲说:“你们做到了。”
母亲说:“你们没有辜负初心。”
文文轻声说:“我们还在路上。”
超超点头:“但每一步,都记得为什么出发。”
他们将“心光”使命写在总部大厅墙上:
风起,桂花飘落。
他们知道,这束光,会一直亮下去。
因为——
**有人在用技术,守护人间的温度。**
**有人在用青春,践行理想的誓言。**
**有人在用一生,回答那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
###**尾声:纸飞机的归途**
多年后,一位记者问:“如果重来一次,你们还会选择创业吗?”
文文笑了:“我们不是选择了创业,而是选择了**不逃避**。”
超超说:“逃避很容易。但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记者又问:“你们最骄傲的,是什么?”
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
那年夏天,他们在桂巷老屋的阁楼上,找到了那只被雨水泡软的纸飞机。
展开,字迹已模糊,但那句“**让爱不被遗忘**”,依然清晰。
PS:**《心光之路:邓文文与邓超超的创业史诗》**
**——补充篇:创业初期的家庭矛盾与情感风暴**
---
###补充:风暴中的家——创业初期的家庭裂痕与和解**
创业从来不只是商业的博弈,更是情感的试炼。当邓文文与邓超超决定将“家·记忆”从校园项目推向社会企业时,他们未曾预料,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市场或技术,而是来自那个他们最熟悉、最依赖的地方——**家**。
####**一、父亲的反对:安稳与冒险的对立**
邓志远,一名退休的中学物理教师,一生信奉“稳中求进”。他希望女儿能进体制,儿子能进大厂,过上“体面而安稳”的生活。
当文文在家庭饭桌上宣布:“我们决定休学一年,全职创业”时,父亲的筷子“啪”地一声拍在桌上。
“你们疯了?大学还没毕业,就去搞什么创业?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大学生创业失败吗?九成以上!”
母亲苏雅宁连忙打圆场:“志远,别激动,孩子们有想法是好事……”
“好事?”邓志远声音提高,“他们连房租都付不起,还谈什么公司?什么技术?你们以为开公司是过家家?”
文文沉默。她理解父亲的担忧——他一生节俭,靠工资养家,供两个孩子读书,从未冒过险。他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孩子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