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潜危显峥嵘新策定鼎鼐(第1页)
丝钱之策带来的振奋尚未平息,巴清却忽然"哎哟"一声,脸色骤变。
"不行!深想一下不行!"她猛地站起身,衣袖带倒了案几上的茶盏也浑然不觉,"铜矿有数量限制,不会生产过多铜钱,又因为铜本身有价值,所以即使生产铜钱多了也不会造成粮价飞涨。而丝钱如果不受限制的话。。。"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粮食价钱就会大涨!进而器物、货币价值大跌,全天下大乱!!"
众女皆惊,方才还热烈的气氛瞬间凝固。
嬴阴曼公主性子最急,率先追问:"此言何解?丝钱虽为丝所制,但其价值由朝廷规定,与铜钱一般无二,为何会独独扰乱粮价?"
巴清面色沉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从容分析:"公主殿下,问题正出在这材质本身的价值上。铜钱,其材质是铜,本身稀有,开采、冶炼、铸造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其价值有坚实的根基,并非朝廷一纸诏令就能凭空创造。因此,即便朝廷因需增铸铜钱,数量也终究有限,且因其本身有价值,即便一时稍多,人们也愿意持有,不会急于抛售,故而对物价冲击相对缓和。"
她话锋一转,指尖无意识地在案几上划动着:"但丝钱不同。丝绸虽也珍贵,但其产出。。。若依我等先前所议,广设天工织造署,举国之力生产,其数量潜力,远非受限于矿藏的铜所能比拟。朝廷若为满足赏赐、贸易乃至弥补铜荒之需,大量增印丝钱。。。"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这些丝钱本身的价值,远不如等额的铜。一旦市面上的丝钱过多,而天下产的粮食还是那么多,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直凝神倾听的嬴华公主倒吸一口凉气,接话道:"物以稀为贵,反之亦然。。。钱多了,物就显得少了。商贾和农人见丝钱易得,且恐其日后贬值,必然会要求更多的丝钱才肯出售同等数量的粮食。粮价一涨,商贾再囤积,市民捧着金玉都买不来多少粮食。。。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此理!"巴清重重点头,"而且,粮价乃万价之基,一旦失控,升斗小民最先受害,民心浮动,天下必乱。届时,我等今日所谋的富国强兵之策,反倒成了催生祸乱的根源。"
殿内一时沉寂,方才构想的丝钱蓝图,此刻仿佛蒙上了一层危险的阴影。烛火噼啪作响,更添几分压抑。
赵高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然,因噎不可废食。丝钱之利,显而易见。"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
"关键在于一个度字。"赵高继续道,指尖轻叩案几,"丝钱的制造数目,绝不能如脱缰野马,必须有所制约。既然丝钱本身价值不足,那便需赋予它信用。"
巴清若有所思:
"可设天工金库。"巴清缓缓道出思虑已久的方案,"其一,丝钱的印造,必须与朝廷掌握的、稳定的物资挂钩,譬如。。。官仓之粮,或者府库之铜。定下铁律,发行多少丝钱,金库之内,必须常备足以兑换其一定比例的粮食或铜钱,以备不时之需。如此,可安民心,亦可防朝廷滥发。"
"其二,"她继续道,"丝钱的流通,初期必须严格限定范围。正如太夫人所言,先用于赏赐、官员俸禄部分发放,以及与外邦的大宗贸易。在国内民间,不可强制推行,允许其与铜钱并行,由百姓商贾自行选择。待其信用建立,优点彰显,再慢慢引导。"
众人皆觉听不太懂,齐太后和嬴政对视一眼,感觉大秦幅员辽阔,流通限定范围施行难度太大。赵高说:“发行数目与兑换比例计算,这这这……唉”众人皆沉默
嬴阴曼蹙着眉,直言不讳:"我是一点儿都没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丝钱只要父皇确认不就行了吗?只要父皇说,你们交田租和口赋的时候,优先交丝钱,百姓难道还会乐意背着很沉的粮食交吗?"
田姝闻言,眼睛一亮,一拍手:"对呀!不光能让丝钱站稳,还省了税赋仓储与运输的损耗!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高微微摇头,苦笑道:"公主,田佐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往年铜钱是直接付军费,付官员俸禄,付从民间采购的各工程材料钱,各种赏赐,每年算一下这些要付的大概需要多少,然后减去收上来的税,就是需要新铸的钱数额,量出而铸。这些年粮价越来越涨,原来根子在钱铸多了呀!"他终于点破了这个一直隐而未发的真相。
嬴政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沉声问道:"太夫人当年在齐国,是如何计算新铸钱的数额的?"
齐太后从容应答,带着历经世事的通透:"说来惭愧,我们也没计算过。当市场上感觉钱不够用,交易不便,物价太低了的时候,就铸造一批新钱投入市场;当感觉钱太多,物价上涨时,就停止铸钱,甚至通过税收等方式将一部分钱回收到国库。全凭执政者对市面的体察与经验。"
嬴阴曼这时说道:"我们往年铸的太多归根结底是因为花的太多,好在咱们上午议定的赏赐以后可以换成奢侈品了,能省下不少钱。"
赢华也接口道:"父皇在六月时让七十万丁男罢役归田真真是圣明,当时我还没想到能影响到粮价。这七十万人不再需要朝廷供养,还回乡生产粮食,这一进一出,对稳定粮价大有裨益。"
齐太后颔首道:"那些只是着眼于大秦内部的节流,陛下上个月已然命人以丝帛盐酒等去百越买粮了,如此域外开源远超前人。不过,要长治久安,还需精细调控。"
她顿了顿,继续道:"可效仿管仲准平之术,行轻重散敛之法。当粮价太贱,伤害农民时,国家就提高价格收购粮食,此为敛;当粮价太贵,伤害市民时,国家就平价卖出储备粮,此为散。以此平衡物价。"
吕雉眼中光芒闪动,立刻领会并拓展:"我们现在有通惠君献上的平准均输的商路,可知各郡县粮价。每个郡县又要新建天谕新政建筑工程,正好可以灵活调配——粮价高的地方,用粮雇人做工,平抑粮价,有各地官仓、周边官仓、敖仓、港口的百越新仓,应该不会出问题;粮价低的地方,用新造丝钱雇人做工;粮价过低的地方,还要新造丝钱买粮屯仓。"
赢华也理清了思路,补充道:"我们前面议定的丝钱,现在想来也不是能迅速大量生产的。顶尖的织锦和刺绣技术,用来防伪的宫紫,材料人工和时间的限制,其实也不比铜钱少。开始说的各郡县都设织造官坊,这些织造官坊生产商品丝帛,每年挑选顶尖技术人才来咸阳,只在咸阳丝钱官坊织绣丝钱,如此产量自然就控制住了。"
巴清顺着这个思路,提出了具体的推行步骤:"丝钱和铜钱一样要先造好,和往年不一样的是先不流入国内市场。国内新钱等粮价低的时候用,而不是赏赐和发放军费俸禄等;原来的对外贸易用丝帛盐为主,铜钱为辅,可先以丝钱代替铜钱为辅,慢慢再转化为丝钱为主,丝帛盐为辅。"
齐太后最后总结道:"可逐步推行:不再新铸铜钱,收回来的赋税中铜钱融回铜料,换等额的丝钱用来发放俸禄,以丝钱逐步替代铜钱,缓解铜荒,集中铜料于军国利器。"
嬴政听着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推演,心中的震惊逐渐化为一种深沉的欣慰。他先是震惊于大秦原有铸钱政策潜藏着导致天下大乱的巨大隐患,随即被女儿提醒,发现天谕新政已在无意中缓解了一部分危机,此刻再听到坤元阁众人提出的种种未来措施。。。
他的目光与赵高短暂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深意。
天谕,凤辉。。。。。。这看似虚无缥缈的启示,竟真的在引导帝国走向一条更为稳固的康庄大道,定鼎经济之基。
"善。"皇帝的声音终于响起,带着决断,"便依今日所议。丝钱之制,循序渐进。平准均输,调控粮价。具体细则,着少府与坤元阁共拟。"
殿外秋风依旧,殿内众人却知,一场关乎帝国经济命脉的深刻变革,就在这个夜晚,悄然拉开了序幕。那看似脆弱的丝线,即将编织成一张维系天下安稳的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