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心转仁政(第1页)
秦始皇二十八年六月,琅琊行宫。
海风裹挟着初夏的湿暖气息,却吹不散御案后帝王眉宇间的沉郁。嬴政将一份来自三川郡的简牍掷于案上,竹简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刺耳。他面色沉静,目光却隐有寒意,如同风暴前的海面。
“朕承天谕,行新政,然郡县回报,黔首男子于《护凤令》多有微词,以为律法严苛,独厚女子。”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冰珠坠地,敲打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新政初行,阻力已现,这在他意料之中,但如此迅速且直指人心,仍让他心生戾气。
侍立在下方的吕雉心领神会,知道时机已至,遂趋前一步,恭谨言道:“陛下烛照万里。天谕所示,在于阴阳和合。如今女子稍得喘息,初见生机,然天下男子若只见律法之威,未沐陛下之恩,怨望之心一起,新旧之策相互抵牾,新政恐事倍功半,龙脉调和亦将遥遥无期。”
“嗯。”嬴政不置可否,等她下文。他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砝码,而非仅仅是指出问题。
一、吕雉献策:惠及才俊,铺垫大势
吕雉展开随身携带的竹简,陈说已思虑成熟的方案,声音清晰而稳定:
“臣女愚见,或可双管齐下,使天下男子见通天之阶非止军功一途,亦能分享新政之利。”
“其一,请立天工院。”她指向第一条,“陛下可下诏,广募天下巧匠。凡墨家、公输家之传人,或善冶铁、精农耕、通水利者,但有一技之长,皆可投效。朝廷供其资材,厚其廪饩,使其专攻军械农器之革新。利国利民确有实效者,重赏不吝,赐爵授田。当使天下人皆知,技艺亦可光耀门楣,无需仅凭沙场搏命。”
“其二,设明德匠学。”她再示一条,“择寒门子弟中之聪颖者,授以律法、算数、农工、水利等经世实学。学成后,经考评选拔,优者可充任郡县佐吏,或入天工院协理事务。此为寒门另开一道登进之门,可收士子之心,使知识得以传承,帝国根基更为稳固。”
嬴政微微颔首。此二策能有效笼络匠人与寒门士子,分化可能形成的反对联盟,确是用心深远。“可。”他果断裁决,“着少府及奉常商议细则,尽快推行。”
二、吕雉点醒:需惠及更广
然而吕雉并未退下,她深知仅惠及精英阶层,犹如杯水车薪,难以平息广大黔首的潜在怨气。她再次开口,声音温和却切中要害,如同最精准的针刺入最关键的穴位:
“陛下,然天工院、明德匠学所惠,终究是男子中佼佼之辈,于万千寻常黔首、贩夫走卒,仍似远在天边。若欲天下归心,恐需……恩泽普降,惠及大多数。”她略微停顿,抬眸迎上帝王审视的目光,清晰吐出那关乎帝国根基的两个字,“比如,众人之劳役------”
“劳役?”嬴政低声重复,目光骤然锐利,如鹰隼扫视殿宇,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随之凝固。帝国工程虽多,但能聚拢数十万役夫、且能被他拿来作为“恩典”示天下的,无非两处:贯通天下的驰道,与修建近三十年的骊山陵。
安舒公主接到吕雉眼神暗示,悄声对赢政说:“父皇,亢龙有悔”
嬴政的目光掠过天谕七幕的帛画,象征至高权力的【乾为天】卦象图盛极一时,最终停留在最上方那条已然黯淡的“亢龙”爻象上。天谕之中,玄龙盛极而衰、八方魔影合围的景象再次刺痛了他的神经。
他闭上眼,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案几,那声音在寂静的王帐内如同命运的倒计时。良久,他内心充满一种近乎恐怖的清醒,仿佛在宣判自己的罪与罚:
“朕,扫平六合,功过三皇,德盖五帝,自称‘始皇帝’。此,是否为‘亢’?”
他的目光如寒冰,扫过帐内垂首的众人,最终落在虚空之中,仿佛在与冥冥中的天道对话。
“朕设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车同轨,欲立万世未有之基业。此,是否为‘亢’?”
“而这骊山陵……穿三泉,下铜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期之不灭。”
他的情绪陡然变得无比锐利,带着一种自省式的残酷:
“这,难道不正是极中之极,亢中之亢吗?!”
“天谕已明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嬴政内心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帝王的雷霆之威,“朕若贪图身后之极哀,耗尽天下民力,致使国脉空虚,龙气衰微,这岂非正应了那‘有悔’之兆?!届时,魔影趁虚而入,朕将成为葬送大秦江山的千古罪人!”
电光石火间,利弊已清。天谕中那因内耗而虚弱的龙脉,与眼前这耗尽民力的陵寝隐隐重叠。是继续这“虚亢”的工程,还是壮士断腕,换取龙脉的喘息与天下的归心?
他猛地看向赵高,眼中再无半分犹豫,只有劈开混沌的决绝:
“骊山陵------”嬴政声音不高,却带着劈开混沌的决绝,瞬间斩断了所有的犹豫与权衡,“即日罢役,赐归故里!”
“陛下圣断!”赵高立刻俯首,声音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与叹服,“此恩一下,非止七十万役夫得活,更是七十万户家庭重获顶梁柱。天下男子闻之,谁不感念陛下再生之德?此乃收尽天下男丁之心的千古仁政!”
“陛下圣明!罢辍骊山,实乃泽被苍生之壮举!”吕雉立刻深深拜下,随即话锋一转,切入最关键的执行环节,“然此七十万之众,骤然归乡,恐家业离散者终成流民,反伤陛下仁德,动摇地方安宁。臣女斗胆,请陛下明诏,许其自行抉择:
·愿归故里者,赐予路费,免其家本年田赋,助其安居,显陛下仁德。
·若无家可归,或愿搏一份新前程者,可尽数迁往北疆、河西、岭南等新辟之地!赐路费,每人划分田亩,数年不征赋税!彼等为求活路,必竭力垦殖,成为陛下最忠实的边民!”
此策一出,嬴政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昔年赵武灵王拓地代郡、云中,亦曾徙民实边,充实塞防,然终是强制之举,民不堪命。而吕雉此议,竟化强制为自愿,以厚利相驱,不仅完美解决了安置难题,更将这七十万人化为巩固边疆、同化新土的活棋!这已非简单的仁政,而是兼具战略眼光的顶级国策!
“善!大善!”嬴政击案而起,声震梁宇,连日来的沉郁一扫而空,“化刑徒为齐民,转役夫为锐士,安内而实边!此策深得朕心!便依此议,拟诏颁行天下!”
尾声:暗流与洪流
诏令随快马传出琅琊。
“罢骊山役,授新田,自愿实边”的消息,如同巨石投入静水,在帝国上下掀起滔天波澜。少府金帛如流水般支出,各地官署为此急速运转,而七十万人的命运乃至帝国的疆土格局,正于此悄然改写。
旧贵私议,儒生非难,皆如暗流涌动,却已无法阻挡这由皇帝亲手掀起的、远比扫灭六国更为深刻的社会风暴。
嬴政独立高台,玄衣迎风。他知晓,一场真正的变革,已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