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 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第8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42]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载《陈序经学术论著》,8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43]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244]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245]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46]《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247]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148~151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48]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载《独立评论》,1933(3)。

[249]陈序经:《东西文化观》,151页,广州,广州岭南大学,1937。

[250]以上5篇文章都发表在专门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专辑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251]《文化建设》,第1卷第4号。

[252]《文化建设》,第1卷第4号。

[253]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说:“所谓本位文化,也就是国学的问题。”见氏著《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载《光明日报》,2007-1-11。

[254]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和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曾在《论中国化》一文中说:“根据自觉、自信、人化、中国化的必要,前几年一度提倡的中国本位文化运动,在大体上,在本意上,本是对的。当时反对或嘲笑之的不免是由于不了解,由于感情用事,而未就事论事。”(《张申府文集》,第1卷,307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原载1939年2月10日《战时文化》,第2卷第2期。)

[255]本文写于1939年,发表于1940年。

[256]《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7]同上书,707~708页。

[258]其实,从近二十年来的研讨内容看来,都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可以统称为“文化热”;但由于80年代普遍使用“传统文化”概念,而90年代和21世纪普遍使用“国学”概念,故本文从众。

[259]参见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364~382页。

[260]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开展了古典诗文诵读活动,有的还自编了国学读本,有的开展了课外活动。如华南师范大学附中不仅有国学课程,而且在2007年承办了海峡两岸中学生国学夏令营,邀请海峡两岸学者到场讲国学,广东省一位副省长到场讲话,支持夏令营开办。笔者曾应邀讲授《岭南文化与时代精神》专题。

[261]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编写的《公民道德格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社会公德四字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就在宣传现代公民道德的时候,吸纳了国学中的合理成分,例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2]参见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载《哲学研究》,2001(1)。

[263]即使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颇有成效的今天,也有一个在文化建设中如何保持民族性的问题。参见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载《哲学研究》,2001(1);《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载《人民日报》,2005-2-4。

[264]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8页,香港,时报出版公司,1984。

[265]罗荣渠:《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33页。

[266]《论语·子罕》。

[267]《论语·雍也》。

[268]《论语·颜渊》。

[269]《汉书·董仲舒传》。

[270]《四书正误》卷一。

[271]《论语·里仁》。

[272]《论语·颜渊》。

[273]参见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载《人民日报》,2005-2-4。

[274]参见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载《学术研究》,2008(3)。

[275]参见李宗桂:《思想家与文化传统》,载《哲学研究》,1984(8)。

[276]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77]参见李宗桂:《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载《南开学报》,2002(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