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学的社会作用02(第2页)
[99]参见曾巩:《曾巩集》卷三十一《史馆申请三道札子》,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1~462页。
[100]参见曾巩:《曾巩集》卷三十五《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02~503页。
[101]参见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81~782页。
[102]参见脱脱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8页。
[103]参见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89页。
[104]参见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6页。
[105]参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11~3312页。
[106]参见乔治忠:《清代官方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107]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108]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悦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2页。
[109]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63页。
[110]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史部大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111]刘知幾:《史通》卷十《辨职》,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
[11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63页。
[11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973页。
[114]参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115]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116]参见道宣:《广弘明集》卷三《七录序》,《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3~114页。
[117]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正史类小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7页。
[118]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119]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120]《毛诗正义·大雅·**》,《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52页。
[121]《尚书·召诰》,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页。
[122]《论语》第七《述而》,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页。
[123]《左传·僖公十六年》,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9页。
[124]《左传·昭公十八年》,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125]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24页。
[126]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571页。
[127]刘知幾:《史通》卷三《书志》,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128]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6页。
[129]《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9~1520页。
[130]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730~1731页。
[13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132]《国语》卷十六《郑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15页。
[133]《左传·桓公六年》,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1页。
[134]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4页。
[135]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页。
[136]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7页。
[137]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2页。
[138]《周易正义·系辞下》,《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