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李缺心(第1页)
焦虑型认知偏差?
边缘型人格倾向?
偏执型思维的强迫行为?
控制欲背后的安全感缺失?
还是——来自上位者的自恋型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那晚,在楼道里时,李原面对失控的谢景轩所做出来的判断。
他很少会想起来他的前世,甚至是快没有一点儿印象了。
可在那晚突然过渡到了前世的身份去认识谢景轩,却只不过是一种对自我的短暂抽离罢了。
那个时候,李原想起来,他曾经其实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心理医生。
他的专业致使他对于人类的心理总是感知清晰。
他以这种近乎理性的判断结束了那晚谢景轩带给他的追逐痛苦。
哪怕这只是一种近乎将谢景轩的人格极端化想象后的自我疏解。
而在李原胎穿这个世界之后,面对李家带给自己的情绪波动,他既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带入悲伤,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我。
他很早就评估过了自己所在的新环境。
一个全球极端经济化后,由利益至上者所建立的信息化科技世界。
一位长期在外,冷漠而又大男子主义,为了地位而体面维持着婚姻的大画家爸爸。
一位看重面子,爱漂亮,势利眼,为了增加名望而选择贸易婚姻的千金妈妈。
一位被时刻捧上天,心智尚且完全成熟的娇蛮明星姐姐。
以及,一个不被偏爱的他。
李原后来清楚地知道,在这种环境下,尚且年幼的他将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感受不再重要,他的存在没有价值。
他会敏感,自卑,变得习惯性讨好,压抑情绪,甚至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并产生自杀倾向,以及长久的自我价值感低下等等。
这些都将是他避无可避的未来,也确实都被他所经历了。
李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情感正在这个世界的影响下越陷越深。
直到后来他完全代入李原这个身份以后,那些来自前世的记忆便开始被遗忘了。
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患者。
可曾经作为一位经验颇丰的心理医生的灵魂,却依旧碎片化的存在着。
这两种独立而又单薄的意识总是在潜意识里不断交织,让李原每日重复地自我调节,反复毁灭,让他意识混淆,直到两种人格纠缠不清。
而在长期的病痛与情感忽视下,发展出了一个情感隔离和理性化的李原。
而这些,他全都清楚地知道,却无法逃离,在破碎的双重视角下,一边自我剖析,一边旁观自己溺亡。
三位实习生作为优秀的重点大学毕业生,连在进入这家公司的考核中都是拔尖的人才。
他们被分配到距离老板最近的部门实习。
本来以为会派来一位能够匹敌他们能力的资深干部,来带领他们成为公司骨干。
没想到,就在他们来的路上,就听见了一个秃子在骂一个青年员工。
他们停在走廊拐角偷听,听着那些粗俗的骂声像尖锐的刀片划破冷凝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