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第3页)
荣格从心理类型学的角度把抽象与移情的分别看作是内倾与外倾的分别,这就为这两种审美态度找到了一定的心理科学基础和心理类型特征。在这个层面上荣格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荣格更深层的目的是要寻找抽象与移情的集体无意识动因,尤其是要用“神秘参与”来解释抽象态度的深层心理动因,因而他的分析最终又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意味。其实,内倾与外倾只能说明抽象与移情的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明抽象与移情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内涵,更不能说明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广阔背景,而荣格用集体无意识作为它们的最终动因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审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各种审美态度是在人类创造世界历史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只有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才能给抽象与移情这两种审美态度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解释。
从上面对荣格美学思想的论述来看,荣格美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集体无意识的眼光来看待文学艺术和审美问题。在弗洛伊德那里,个体的因素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个人的性欲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生活命运,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观众的审美欣赏都被必然地同性欲联系在一起,性欲构成了这一切问题的最深层动因。在荣格那里,个体的存在被降低到次要的地位,与集体无意识相比,个人是渺小的、转瞬即逝的,集体无意识主宰和支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一切艺术作品都不过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透过人类艺术丰富而繁杂的历史,荣格一再地“发现”冥冥之中集体无意识的神秘力量在操纵着艺术家的手去描画和显现那亘古不变的原始意象,这无疑是一种独断的命定论。
在荣格那里,集体无意识被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外衣,它是先知、导师、救世主,是荣格心目中的上帝,它可以拯救人的灵魂,拯救濒于崩溃的时代,它古老而永恒,神秘而叵测。因此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性欲理论相比,荣格的美学思想更多的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这一点与他崇尚东方原始文化、佛教和基督教神秘主义不无关系。荣格虽然指出了艺术作品的超越个人的东西,但他所说的集体的东西和“集体的人”只是一种朦胧的谁也不能把握的存在,因此他所要求的艺术创作的超越自我,是要回到远古洪荒时代那无意识的最深处,这同我们所说的超越自我完全是两回事。国内有些研究者认为,荣格的文艺观有了把文艺同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的倾向,特别是他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假设已经初步涉及了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美学问题。只要深入考察荣格的理论,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的。荣格的文艺思想连直观的反映论都谈不上,更不用说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问题。因为他讲的集体无意识,并不来自人的外部经验,而是来自人的神秘的内在经验,它不是意识的产物,相反意识是它的产物,它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超越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把这样的东西同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问题联系起来,显然是一种主观任意假设。荣格的文艺观完全是神秘主义的,即使是他在论述艺术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时也是如此。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183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同上书,186页。
[3]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338页。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52~5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37页。
[6]同上书,120页。
[7]同上书,72页。
[8]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01页。
[9]同上书,96页。
[10]同上书,120页。
[1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13页。
[12]同上书,111页。
[1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43页。
[14]同上书,114页。
[1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29页。
[16]同上书,133页。
[1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34页。
[18]同上书,140页。
[19]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41页。
[20]同上书,161页。
[2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43页。
[22]同上书,122页。
[2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60页。
[24]同上书,161页。
[25]同上书,155页。
[26]同上书,176页。
[2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220页。
[28]同上书,224页。
[29]荣格:《心理学与文学》,224页。
[30]同上书,226~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