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与文化特征(第3页)
(三)民间音乐
贵州省内的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贵州傩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审美价值。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其代表包括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黔东北傩戏、安顺地戏。
“贵州花灯”是流行于贵州省汉族地区及部分汉族群众与少数民族群众杂居地区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和略具雏形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贵州花灯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人们称它为“贺灯”。也有一些地区唱花灯是为了“还愿酬神”,所以又叫“愿灯”,有时演出也延长至农历二月。2009年年底,贵州花灯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是侗族文化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贵州侗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的影响。对其影响较大的剧种有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侗族人民逢年过节等都离不开侗戏表演。侗戏演出非常讲究,程序很严格,一般分为“踩台”、“闹台”、“开台”、“正场戏”、“扫台”、“谢幕”6个程序。
布依戏又名“谷艺”(布依语),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贵州最早形成的少数民族戏剧。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亨、兴义、安龙等地。它集中展示了布依族音乐、舞蹈、服饰、文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因其民族性、娱乐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剧是贵州地方戏曲,曾名文琴戏,流传于贵阳、毕节、安顺、铜仁、遵义、黔西南等地,是在贵州说唱曲种“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吸收“贵州梆子”(亦称“本地戏”)等姊妹艺术的养分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
(四)民族歌曲
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高亢、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起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都要唱飞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的演唱方式。侗族大歌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2009年9月28日,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申报的项目《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民间工艺
贵州民族织锦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彩锦的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等。
贵州蜡染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贵州蜡染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有的工艺更加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叹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一项极富特色的中国民族艺术。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刺绣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以苗族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针线代笔,记录历史和生活,反映苗族人民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观念。苗族刺绣世代相传,针法有平绣、补花辫绣、锁丝绣、数纱绣、破丝绣、堆花等十余种,运用时或以一法为主,或多种兼用。
银饰在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族群众的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女性盛装中不可缺少的饰件。其中,苗族的银饰最为考究,其中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式样最多。
(六)民族民间文学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从分类学理论看,贵州民族民间文学具有全国分类学理论的各种类型,具体为民族民间神话、民族民间传说、民族民间故事、民族民间古歌和史诗、民族民间叙事诗、民族民间歌谣六大类。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较早产生的类型是神话和古歌。
(七)饮食文化
贵州食物品种丰富,虽然人们都喜食大米,但由于物质条件所致,往往是米麦杂粮皆有,不完全符合“南人食米”的规律。首先从粮食的产量来看,稻米与杂粮的比例大体相当,一般来说,坝区以米麦为主,山区以杂粮居多,城镇多食大米,农村则根据经济状况而有区别。例如,遵义地区大米较多,而毕节地区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贵州气候炎热潮湿,肉很容易变质,经过若干尝试,人们找到了一种妥善的处理办法,就是“烟熏”。将肉剁成大块,悬挂在火塘之上,利用柴火的烟熏,将肉烘干,并添加保护层,为了使肉色香味俱佳,有意用松、柏一类有芳香味的植物作燃料熏烘,称为腊肉。
贵州人普遍喜欢糯食,犹如北方人喜欢面食一样,能用糯米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不但平时经常食用,逢年过节更是家家必备。喜庆的日子用糯米食品款待客人,或者用来馈赠亲友,已成为一种特别的习俗。有人把它称之为“糯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围绕着糯米这一主题,形成了糯米栽培、糯米食品制作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风俗习惯,许多社交活动都离不开糯米。糯米做成的食品种类很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糯食体系,把它们归纳起来,大致有糯米饭、糍粑、粽子、米花、糯米酿酒等系列。在民族节日中,糯米文化与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以糯米食品供奉祖先。
(八)茶文化
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就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目前,贵州名茶有余庆苦丁茶、绥阳金银花茶、湄潭翠芽、遵义毛峰、贵定云雾茶、凤冈锌硒绿茶及都匀毛尖等。
贵州农村普遍饮用苦丁茶或高树茶,叶片硕大,形状粗糙,味苦涩而回甜,最能解暑和消除疲劳。黔西北地区有一种“罐罐茶”,用一只特制的小砂罐放在火上,倒入茶叶烘烤,直至茶叶发出香味,才将清水加入,置于文火中煨开,喝起来别有一种滋味。侗族、土家族的“油茶”以茶油加茶叶、糯米同炒,待糯米焦黄即加清水煎熬,然后把糯米粑、炒米花、炸黄豆、花生、核桃仁、蒜汁、肉末等置于碗中,冲入熬好的茶汤,一日三餐必饮,也是待客的佳品。
(九)建筑特色
贵州属于山地地形,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建造出造型各异的山地建筑,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
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木楼都建于数米高的石堡坎上,房架高6~7m,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分三层,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
叉叉房的建筑非常简单、容易,适合于迁徙的生活。“叉叉房”是刀耕火种的必然产物,大凡“赶山吃饭”的民族,大都使用这种房子。
贵州较寒冷的山区,不太适合通风很好的干栏式竹木建筑,需要保暖条件好的由黏土筑墙而成的土墙房。适应山区耕地分散的特点,土墙房常呈现出“山一家,水一家”的状态。
鼓楼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的中心。几乎每个较大的村寨都建有鼓楼,鼓楼整体用杉木构成,结构奇巧,造型美观。鼓楼平面多为八角形,立面为十一或十三重檐,上部楼顶呈六角或八角攒尖形,顶端是连串葫芦形铁尖,象征着崇高与权威。四周木格和木雕工艺复杂精巧,形式多样,建造巧妙而富有美感。中部的层层叠楼为鼓楼的主体部分,一般为六角,也有四角或八角,突出的翼角上多饰有兽头。楼下部是全寨人议事、休息和社交的场所,楼内雕梁画栋,图案精美。
风雨桥又名花桥,建在村前寨后溪流之上,除了可以供行人往来,还能让行人经过时在此歇息小憩和暂避风雨。花桥以两条桥廊将几座桥楼连接为一体,桥楼翼角饰有套兽,楼廊顶脊装饰各色飞禽,楼内绘有各种图案。桥廊两侧有梳齿形栏杆和长凳,构造精巧,风格独特。无论从造型艺术还是建筑风格来看,风雨桥都具有独创性,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