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特征(第1页)
第二节资源特征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征各异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旅游资源等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土地资源种类多,宜耕面积小
从资源学的角度而言,土地资源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地貌、岩石、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全省农用地1525。2×104hm2,建设用地55。2×104hm2,未利用土地181。1×104hm2。
(一)土地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少,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省的土地可分为5个大类,78个小类。多样的土地类型格局为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在5大类土地中,山地面积为10。87×104km2,丘陵面积为5。42×104km2,山间平坝面积为1。32×104km2。坡度在6°以下,集中连片、面积大于6。67×106hm2的耕地大坝有47个,耕地面积6。13×104hm2。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土地结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贵州省林业、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种植业的发展应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贵州耕地面积的35。07%,35°以上陡坡耕地占贵州耕地面积的8。65%。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上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较差、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下等耕地占36%。而且在中、下等耕地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土地面积大是其基本特征。喀斯特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1。9%,其特点为土质坚硬,风化以溶解作用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重土地石漠化且难以恢复。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不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二、气候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一)光照少,辐射弱
贵州是全国光能资源贫乏的地区之一,不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一半。省内日照时数为1050~1800h,西部地区光照多,为1400~1700h,最多的威宁县为1804。9h,北部、中部和东部日照较少,为1100~1300h,最少的务川为1008h。与邻省及我国纬度大致相同的地区相比,除成都外,其余省市均比贵阳高,比国内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少30%~40%。
(二)雨热同季,分布不均
贵州年降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为1000~14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黔西南地区为多雨区,降雨量在1300mm以上,晴隆县降雨量达1538mm,黔西北为少雨区,降雨量不足1000mm,最少的赫章只有854mm。贵州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4℃~18℃,由西北向东南,由中部向南部和北部递增。南部和北部边缘的低热河谷地区年均温18℃以上,年积温5500℃以上,罗甸达6500℃,黔西北的高寒地区年均温14℃以下,年积温3500℃以下,热量资源主要集中于5~9月,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全省水热资源分布不均,因此,需要合理地规划布局,才能有效和充分地利用水热资源。
(三)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潜力大
贵州省的风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为79333×106W,技术开发量约为13235×106W,可开发量在2000×106W以上,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的威宁、盘县和中部的龙里、花溪等地区。目前,风力发电尚处于建设状态。强大的电网和便利的交通为风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贵州省风能资源虽然不是很丰富,但较为集中。建设所需的基础条件如电网、交通等方面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具优势。
三、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差异大
(一)水资源总量大,水质良好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贵州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35×108m3,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258。7×108m3,另有入境客水153。7×108m3,居全国第九位。全省单位面积产水量为58。8×104m3。地表水天然水质状况良好,多数河流为微硬水,偏碱性。
(二)时空分布不均
在时间分布上,一般受降水的季节性影响,每年5~7月河流水量大,为丰水期,冬春季节水量明显减少,出现枯水期。一般而言,丰水年水资源量为1201×108m3,枯水年水资源量为900×108m3,河流特别干枯年份水资源量为735×108m3。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趋势。从贵州各流域水资源分布上来看,长江流域多年河川径流量为668×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4。5%,其中乌江水系为376×108m3,为各个水系中最多的,占全省径流总量的36。3%。珠江流域多年河川径流量为367×108m3,占全省总量的35。4%,其中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分别为121×108m3、105×108m3,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1。7%、10。1%,是仅次于乌江水系年径流量的水系。从行政区域的分布上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州,为186。9×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8。1%;其次是遵义市,为176。5×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7。1%;水资源量最小的是贵阳市,仅为41。6×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时空分布不平衡。
(三)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弱,工程性缺水突出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明显受喀斯特地貌的制约,河网密度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较低,而非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及东北部武陵山区则较高。在喀斯特地区,因地表河流少,在干旱季节,部分喀斯特山区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