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差异(第2页)
贵州的山地以中山为主,低山比重不大。中山(900~2900m)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周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0。87%,其中以毕节和六盘水最为集中;低山(<900m)比较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和铜仁,面积占全省的14。24%。
丘陵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及东部铜仁和黔东南一带。高原面上的丘陵以岩溶残丘为主,东部丘陵第四纪沉积覆盖较厚。
三、气候差异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贵州的气候差异较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照时数总体较低,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贵州多阴雨天气,整体属西南低日照地区,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根据贵州日照分布图,贵州日照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总体趋势。西部的威宁、盘县、兴义等地,日照时数较高,平均每年在1500h以上。其中,威宁最高,达到1800h,号称“日光城”。赫章—纳雍—水城—晴隆—贞丰—望谟一线,年日照时数在1400~1500h,逐渐降低,到贵阳、都匀后逐步从南向北降低,贵阳等地年日照时数还有1200h,到了遵义就降到了1100h,到道真等地已经在1000h以下了。
(二)气温从西向东逐步升高,热量条件东西差异较大,垂直差异明显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但受地势高低起伏的影响,气温和热量条件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西部威宁、赫章和六盘水一带,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年均气温多不到12℃,其中威宁只有10。4℃,≥10℃积温小于4000℃,其中威宁只有2500℃左右,属高原暖温带和温带气候。以此向东,金沙—息烽—开阳—瓮安—福泉—都匀—平塘—紫云—贞丰—安龙一线以西地区,热量条件中等,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2℃~18℃,≥10℃积温4000℃~5000℃。此线以东、以北、以南地区,河流切割较深,热量条件较好,属中亚热带气候,尤其是黔东南和铜仁以及赤水河、南北盘江河谷,热量条件较好,除地处山区的雷山等地外,年均温多在16℃以上,≥10℃积温4000℃~6000℃。地处河谷的铜仁城区、岑巩、玉屏、锦屏、从江县城等,年均温则在18℃以上,≥10℃积温大于5000℃。
(三)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季节变化明显
贵州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域分布看,贵州降雨南部多,北部少,东南部多,西北部少。贵州有三个多雨中心,第一个是兴义—盘县—六枝的南北盘江流域,年降雨量1300mm以上,尤以晴隆、六枝一带最多,年均降雨量超过1500mm,晴隆年均降雨量1538mm,为全省降雨之冠;第二个多雨中心以都匀—丹寨为中心,是包括独山、三都、都匀、丹寨、雷山和麻江在内的南部多雨区,年均降雨量1300~1500mm,其中丹寨最高。第三个多雨中心位于江口—万山一带的武陵山迎风坡,年均降雨量为1250~1350mm。贵州降雨较少的区域有威宁—赫章一带和道真、务川等地,赫章年均降雨量只有854mm左右,为贵州最少。
贵州降雨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属于典型的夏雨型降雨区,5~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其他季节降雨相对较少。其中,毕节—普定—关岭—贞丰—册亨一线以西为冬干型,冬春降雨量少。其余地区各季节均有降雨,无明显干季。
四、植被与土壤
(一)植被
贵州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带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分布特点和区域差异。
贵州多灌丛植被,森林植被较少,且分布不均。贵州东部黔东南州和铜仁,西北的赤水、习水,南部的紫云、册亨、望谟一带的河谷地区等,森林面积较广;贵州西部和中部植被稀疏,多石灰岩灌丛。总体而言,受人类活动影响,森林植被大多集中分布在山区和河谷地区。贵州天然植被保存已不多,集中分布在黔东南的雷公山、铜仁的梵净山、遵义的金鼎山、都匀的斗篷山等山区。
受热量条件影响,贵州的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从北向南,地带性植被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过渡到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北部边缘(大娄山以北),植被多与川、渝相似,发育有常绿樟栲林、松杉林和毛竹林,尤以赤水、习水等地的毛竹林集中连片。中部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石灰岩植被为主,多灌丛。西南部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地区,热量条件较好,植被表现出南亚热带的植被特征,在河谷中有“走廊式”的沟谷季雨林、河谷季雨林、河谷高草灌草丛和稀树灌草丛等热带性植被分布。
同样,受温度和降雨东西差异的影响,从东到西,贵州的植被类型也有明显变化。东部地带性植被为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且保存较为完好,破坏后演化为以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的针叶林。中部喀斯特植被极为典型且分布普遍,但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已不多见,仅在局部地区保存有斑块状的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以柏木为主的针叶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石灰岩丘陵山地,多为次生的喀斯特藤刺灌丛,而碎屑岩出露区域或碳酸盐岩古风化壳上发育形成的酸性土区域,则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及栎类灌丛分布。西部乌蒙山地区地势较高,发育的植被逐渐演变为与云南相似的类型,即地带性植被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有部分硬叶常绿林分布,针叶林以云南松林为主,还有部分滇油杉林、华山松林分布。
受地形影响,贵州植被垂直地带性表现突出,尤其是梵净山、雷公山等高大山脉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梵净山相对高差超过2000m,因而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1300m以下为以栲、青冈为主的常绿阔叶林,1300~2100m为以青冈、水青冈(落叶)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100~2350m为以铁杉、冷杉为主的亚高山针叶林,2350~2572m为以杜鹃、大箭竹为主的亚高山灌丛和以冷蒿、流苏等为主的草甸(北坡)。雷公山与此类似,1300m以下为以甜楮栲、钩栲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1300~2100m为以水青冈、灯台树、木荷等为主的落叶、常绿混交林,2100m以上为以猫儿刺、大白杜鹃等为主的山地灌丛。
(二)土壤
贵州土壤受气候、岩性影响较大,因此,其类型多种多样且地域差异较大。
贵州的土壤以地带性土壤为基础,兼有岩性土和耕作土。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土壤属黄壤、红壤,海拔较高处为黄棕壤。受岩性影响,发育较浅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和紫色土,分布面积较广,是主要土壤类型。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稻土、黄泥土、大土泥等人工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处。
贵州东部(铜仁和黔东南)受岩性影响小,土壤发育程度深,红壤、黄壤为主要土壤。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黄壤广泛分布在海拔1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海拔1400~1600m地区则发育有山地黄棕壤。海拔1600m以上地区多山地灌丛草甸土。
贵州中部碳酸盐出露较广,属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分布面积广泛,与黄壤交错分布。风化沉积层较浅薄的丘陵、低山等大多是石灰土,平坦低洼处冲积、残积较厚的区域则发育有地带性土壤——黄壤。紫色砂页岩出露区发育有紫色土,但一般分布面积较小,属零星分布。
贵州西部(威宁、赫章、六盘水一带)因海拔较高,风化层厚,广泛分布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局部有石灰土、紫色土分布。
贵州西北角的赤水、习水一带,受岩性影响较大,是紫色土集中分布区域,而西南部南北盘江流域(罗甸—册亨—望谟—贞丰一带),气候干热,发育的土壤以红壤为主。
五、自然地理的总体分异与综合自然区划
(一)地域分异因子
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海拔、岩性是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热量、降水的差异是造成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直接原因。贵州自然地理环境总体差异是以上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地域分异
从自然地理要素和整体两方面看,贵州自然地理的地域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从水平方向看,存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两个方向的分化。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从东到西,依次出现亚热带低山丘陵—亚热带喀斯特高原—高原暖温带;从南到北,主要景观更替表现为干热河谷南亚热带—亚热带喀斯特高原山地—丹霞低中山河谷。从垂直方向看,低热河谷到高寒山区,出现南亚热带到温带的景观变化。
(三)综合自然区划
根据前述自然地域分异,贵州自然地理从东到西可分为三个自然综合地域单元:东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中部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低中山区、西部暖温带高原中高山区。从南到北,则可以划分为南部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南部亚热带喀斯特中低山区、中部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北部亚热带喀斯特中低山区和西北亚热带干热河谷丹霞地貌区。综合而言,贵州综合自然区划可划分为七个自然区:东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中部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丘陵区、西部暖温带高原中高山区、南部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南部亚热带喀斯特低中山区、北部亚热带喀斯特低中山区和西北亚热带干热河谷丹霞地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