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自然地理差异(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自然地理差异

自然地理的空间差异即地域差异,是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区域)地域分异的结果,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及整体在地球表面沿一定的方向发生的组成、外貌、结构等的空间分化以及因此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系统的过程或现象。地域分异是一种客观现象,主要由地球内部运动和太阳辐射在地球表层分布不均引起。贵州的自然地理差异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是地球构造运动在地表的反映。

一、地质岩性差异

(一)地质构造

贵州地处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带之间。铜仁—玉屏—镇远—凯里—丹寨—三都—独山麻尾一线以东的黔东南和铜仁部分地区为华南褶皱带,以西为扬子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又分为黔北台隆、黔南台陷和四川台坳三个部分。以温水—习水县城—醒民一线为界,西北属四川台坳,西南为黔北台隆;以镇远—福泉—贵定—贵阳—平坝—安顺—镇宁—贞丰—册亨—兴义—巴结一线为界,西北为黔北台隆,以南为黔南台陷。

(二)地层与岩性

贵州出露地层比较齐全,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分布,其中沉积岩占主导,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最广,是著名的“沉积岩王国”“喀斯特中心”。总体而言,贵州东部的黔东南和铜仁,以前寒武纪古老的变质岩为主,其余地区以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沉积岩为主,具体分布如下。

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比较零星,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梵净山区。其中,梵净山、余庆县相对集中,主要为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如辉长岩等。

变质岩:贵州的变质岩以区域变质为主,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和梵净山区,多为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和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属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地层。黔东南前震旦系主要为广泛分布的厚13000余米的下江群巨厚层浅变质岩。

沉积岩:贵州沉积岩类型多,分布广,时代全。贵州的沉积岩从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分布,其中尤以中生代地层分布最广。

震旦系(Z):主要分布在福泉—松桃一线以东、以南的黔东南和铜仁地区,尤以黔东南最为集中,黔中、黔北局部也有分布。黔东南的震旦系沉积岩主要为浅海相白云岩和陆源砂岩。黔中、黔北局部的震旦系地层分布以硅质岩、泥质白云岩等为主,开阳等地有凝块岩、紫红色黏土岩分布,黔北有碳质页岩、冰碛砾岩等分布。

寒武系(∈):贵州寒武系沉积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三都—贵阳—安顺—赫章一线以北、以东地区,该线以西、以南未发现,集中分布于铜仁、遵义、贵阳和黔南、黔东南西北部。贵州寒武系地层分上中下三段,上统(∈3)以白云岩为主,有灰岩、碎屑灰岩、泥灰岩、页岩等出露;中统(∈2)以白云岩、灰岩为主,下部页岩夹泥质灰岩;下统(∈1)上部以泥岩、页岩为主,下部以硅质岩为多。

奥陶系(O):贵州奥陶系主要分布在黔北、黔东北和黔中东部。岩性以灰岩为主,上部有砂质页岩,生物化石丰富。

志留系(S):贵州志留系地层分布不广,主要分布在黔北、黔东北和黔南都匀一带,岩性以砂岩、页岩、泥岩等为主。

泥盆系(D):贵州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赫章—纳雍—安顺—贵阳—黄平—雷山—三都一线以西、以南地区。岩性主要为潟湖相灰岩、泥灰岩,底层分布有砂岩、页岩等类别的碎屑岩。

石炭系(C):贵州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西南部和西部,范围比泥盆系要大,集中出露区域为三都—瓮安—金沙—毕节一线以西、以南,为近岸浅海台地相和远岸浅海台地相沉积类型,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夹砂页岩。贵州石炭系十分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化石丰富,为贵州重要的含煤地层。

二叠系(P):贵州二叠系极为发育,几乎全省均有分布,沉积类型齐全,生物化石丰富。贵州的早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晚二叠系则比较复杂,贵阳地区上二叠系以砂页岩为主,龙潭组为贵州最重要的含煤地层。

三叠系(T):贵州三叠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大致沿河—石阡—黄平—雷山—三都一线以西的贵州广大地区均有分布。贵州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是中国乃至世界三叠系发育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侏罗系(J):贵州侏罗系地层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区域在遵义—贵阳—盘县一线西北和黔东南天柱县帮洞一带,以赤水市最为集中、完好,厚度可达3000m。侏罗系地层多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页岩或泥岩。

白垩系(K):贵州白垩系为陆相沉积,发育很差,分布面积较小,零星分布于黔中和黔西南地区,赤水、习水有较大面积分布。赤水、习水一带的白垩系地层只有上统,以砖红色巨厚层钙质砂岩为主,偶夹泥岩。其他地区的多紫红色砾岩等。

第三系(R):贵州第三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较相似,也零星分布于贵州各处。其中,以仁怀茅台一带较集中,多为砖红色砾岩、砂页岩堆积。

第四系(Q):贵州第四系分布较广,为松散的坡积、残积、冲积、洪积、湖积物,其中黔东南和威宁等地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分布。

二、地形地貌差异

贵州的地形地貌差异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有较大关系,是地质构造与岩性相结合的产物。受到降雨等外力侵蚀的影响,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岩溶高原峡谷地貌区。

贵州在大地构造上呈现明显的三大单元。东部是江南台隆(江南古陆)和梵净山古陆,是长期隆升遭受剥蚀的蚀源区,形成了贵州东部的剥蚀、侵蚀山地丘陵地貌区域。西北角的赤水、习水是四川地台的组成部分,发育侏罗纪、白垩纪红色砂岩、泥岩等陆相地层,形成贵州的“丹霞地貌”,以侵蚀中低山地貌和台地地貌为显著特征。两大构造单元之间的黔中地区属扬子地台的扬子台褶皱带,从震旦系到三叠系均有分布的碳酸盐岩石在此处的分布面积达全省的73%,出露面积61%左右,从而使此处产生了与前两个单元截然不同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喀斯特王国”。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峰林溶原、峰丛漏斗及洼地、石沟、石芽石林、盲谷、坡立谷、石笋、石柱、边石堤等几乎所有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在贵州都可见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还有向深性和重叠性发育的特征,漏斗、落水洞、竖井、峡谷广泛分布。

(一)地势差异

贵州省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三级台阶”格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地势有较大变化,但大部分海拔在600~1800m,占总面积的78。8%(表3。1)。

从地域差异看,西部毕节、六盘水海拔较高,海拔1600~2800m,为贵州的第一级台阶;中部安顺—贵阳一带为第二级台阶,海拔1000~1800m;以中部为核心,北部、东部、南部处于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及广西、湖南丘陵过渡区域,是贵州的第三级台阶,海拔100~800m。贵州地势以西部赫章—钟山交界处的韭菜坪最高;最低为东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口。

表3。1贵州各海拔高度分级及面积百分比

(二)地貌类型的空间差异

贵州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发育,不仅有高原、山地,也有丘陵、台地、盆地(坝子)和阶地等,各地貌类型交叉分布。

贵州的高原是复合型的地貌类型,常由剥夷面组成,其中尤以西部威宁、赫章一带较典型。这一带地势起伏比较和缓,剥夷面保存完好,地表第四纪残积层较厚,高原特征比较明显。中部安顺—贵阳一带的高原面也比较完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原残丘型高原,高原面上有面积大小不一的岩溶坝子,其上广泛残留溶蚀作用留下的低矮石灰岩丘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