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节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600多年,但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春秋时期,今贵州省内的牂牁古国,就与中原地区有了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贵州地区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贵州”名称始于宋朝。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一)牂牁与夜郎古国

春秋时期,在今贵州地域内部族林立,其中一个主要的部族是牂牁古国,它原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一部。牂牁古国的政治中心叫夜郎邑,其地域今贵州乌江以南地区和广西、云南部分地区。春秋末期,一支土著“濮人”在牂牁江流域兴起,占领了牂牁国北部领土,仍以夜郎邑为政治中心,改定国号为夜郎。战国时期,夜郎取代了牂牁的地位,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它所控制的范围包括今乌江北源六冲河以南,盘县以东,南盘江和红水河以北,漕渡河以西的地区。战国末期,今贵州地域当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沿河至榕江一线以东,为秦、楚相争的黔中地的一部分;一是夜郎国所辖地。至此,夜郎国势力包括贵州四分之三、云南四分之一、广西西北一小部分、四川少许地方,“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史记》)。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司马错伐楚,夺楚江南地,置黔中郡,辖及今贵州东部和东北部。自此,贵州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今黔西、大方、毕节一带划归黔中郡,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为古夜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略取南越以后,置象郡,将镡成、毋敛、且兰、夜郎、汉阳五县划归象郡管辖。

汉初,今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仍为古夜郎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汉使唐蒙出使南越(今两广部分地区)期间,提出了通夜郎以制南越的筑道计划。随后,唐蒙见了夜郎侯多同,约置郡县。后于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今贵州西部一些县划归犍为郡。公元前126年,汉又在夜郎地置夜郎和且兰两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封夜郎为夜郎王,赐印绶,保存且同亭(今贞丰、册亨、望谟、罗甸一带)为其领土,维持夜郎国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置牂牁郡,领十七县;其中,鄨(今毕节一带),且兰,夜郎,毋敛,谈指(今望谟、罗甸一带),谈藁(今普定一带),宛温(今兴义一带)等地均在今贵州境内。此外,在今贵州西部还有属犍为郡的汉阳(今赫章一带)、郁鄢(今威宁南)和属武陵郡的黔东等地。公元前106年,汉设十三州刺史督察郡县,犍为郡和牂牁郡均隶属益州。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王兴阻碍牂牁郡的设置,又与句町侯禹、漏卧侯俞相互攻战,扰乱地方,并拒绝汉使者的调解。于是,汉王朝派牂牁太守陈立前往处置。陈立一到牂牁,就“谕告夜郎王兴”,但兴坚持维护落后的奴隶制,“不从命”,陈立果断地杀了兴。至此,代表奴隶制的夜郎国被纳入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郡县制的行政管辖范围。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今贵州地区的区划

汉末,征战不休,王室衰落,群雄并起。经过一番混战,逐渐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牂牁全境隶属蜀汉益州。当时,把今云南、贵州称为“南中”,今贵州省内主要有牂牁郡。公元313年,西晋分牂牁,置平夷(后改平蛮,今毕节)和夜郎二郡。晋后,置宁州统辖牂牁、平蛮、夜郎、西平等郡,辖今贵州大部分地区,齐、梁时基本无变化。陈维持南朝残局,疆域狭小,政令不出荆、扬二州。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牂牁、夜郎的行政区划随着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不断改变,隶属关系时有变化。

隋朝统一中国后,重新调整行政区划,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隋在今贵州建置的主要州郡有:牂州牂牁郡,辖地有今桐梓、遵义、息烽、开阳、施秉、黄平、福泉、罗甸、荔波等地;黔州黔安郡,辖地有今沿河、务川、德江等地;明阳郡,辖地有今道真、正安、绥阳、湄潭等地。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大行政区,称为“道”。今贵州地域大部分属江南道,唯贵州西部属剑南道,黔东南一隅属岭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将全国改为十五道,原属江南道的那部分地方改属黔中道。唐朝政府先后在今贵州地区建置有务州(后改思州,今印江一带),珍州(今正安、桐梓部分地区),费州(今德江一带),夷州(今绥阳一带),播州(今遵义一带),奖州(今玉屏、岑巩一带),充州(今石阡、施秉一带)等经制州,直接委任刺史治理。同时,还置有矩州(今贵阳一带),应州(今榕江、三都一带),庄州(今平塘、独山一带),琰州(今普安一带),蛮州(今开阳一带),盘州(今盘县一带)等羁縻州,指派当地土著首领治理。在羁縻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统治者,接受中央政府授予的羁縻州都督、刺史等封号,子孙世袭,只向中央承担纳贡及战时出兵助战的义务。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息,边远地区各豪强也纷起割据,今贵州地区陷入分疆而治的状态。

(三)宋朝始名“贵州”

宋代,把大行政区改称为路,起初划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又增为二十五路。那时今贵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西南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

公元974年,在今贵州西部乌蛮土著首领罗氏若藏统治着水西石人山及矩州一带,若藏之子普贵以其所领矩州(今贵阳及近邻地区)归顺大宋王朝。当地乌蛮土音讹“矩”为“贵”,因而朝廷颁给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并授普贵为矩州刺史。从此“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公元1119年,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天祐恭受朝廷加封“贵州防御史”衔。“矩州”由此开始称为“贵州”。“贵州”一词也就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见诸史册。

元代,全国置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我国“省”区划概念的源起。行省下设路,一般边远的路因时地不同而称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等。今贵州当时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三行省,大体又分为几个区域管理。有八番顺元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其中主要的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地有今贵阳、龙里、开阳、修文、息烽、清镇、长顺、惠水、平塘、罗甸、都匀、独山、三都等地,顺元路为其中心,在今贵阳及其附近,南面是所谓“八番”。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建立,标志着贵阳已逐渐成为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它通过驿道的联结和军事活动把思州、播州、亦溪不薛等地联系起来。至此,今贵州省的雏形已在形成之中。

(四)明代贵州设行省建置

明代分全国为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域,每一行政区域均设立承宣布政使司以掌握地方行政,设立都指挥使司以掌握军权,设立提刑按察使司以掌握监察刑狱。三司并立,自成体系,互不统属。

公元1382年,明朝在今贵州省内始置都指挥使司,这是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朱棣即位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结束地方土官纷争割据的局面,于公元1413年下令,按照地行省的建制,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即贵州省),蒋廷瓒为首任贵州布政使,把原先分隶四川、云南、湖广等省的部分州县划归贵州布政使司管辖。这样,贵州作为一个行省被列入全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中。这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贵州始为一省。

公元1414年,明朝在贵州设置按察使司。至此,在今贵州地域上,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政大权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这“三司”机构得以健全,贵州正式成为明王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贵州”一词,也才作为完全意义上的省名使用。

(五)清代贵州疆界的确定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三级。康熙年间,分全国为十八省,光绪年间增至二十二省。康熙、雍正两朝,贵州疆界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属湖南省的镇远、偏桥、五开、铜鼓、清浪、平溪六卫及天柱县划归贵州,原属广西的荔波县及泗城府、西隆州在红水河以北的地方划归贵州,原属四川省的乌撒府(后改名威宁府)及遵义军民府划归贵州,而永宁县(原永宁卫)则划归四川。至此,今贵州省的疆界基本确定。清末,贵州省共领十二府、一直隶州、三直隶厅,其下再共领十三州、三十三县、十一厅:

贵阳府:治贵筑县(今贵阳),领三州、四县、一厅。

安顺府:治普定县(今安顺北),领二州、三县、二厅。

都匀府:治都匀县(今都匀市),领二州、三县、三厅。

兴义府:治安龙城(今安龙东南),领一州、三县。

大定府:治大方城(今大方),领三州、一县、一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