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批判与对话的辩证法(第2页)
[2]参见[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25—2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参见[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9页。
[6][德]黑格尔:《小逻辑》,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参见[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2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2页注。
[12]转引自[美]怀特:《分析的时代》,21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美]怀特:《分析的时代》,216页。
[14][美]怀特:《分析的时代》,223页。
[15]参见[美]怀特:《分析的时代》,207—20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参见[美]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第1章,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7]参见[德]卡西尔:《人论》,87—9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8]参见[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9]参见[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及导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0]参见[英]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1][英]麦基编:《思想家》,2—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2]参见[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3]参见[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98页。
[24][美]卡尔纳普:《论哲学问题的特征》,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5年第1期。
[25][美]怀特:《分析的时代》,215、2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6][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17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7][英]麦基编:《思想家》,183—18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8][英]麦基编:《思想家》,182页。
[29]转引自[英]艾耶尔编:《哲学中的变革》,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9—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参见殷鼎:《理解的命运》,26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