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辩证法的常识前提批判(第1页)
二、辩证法的常识前提批判
常识,在词义解析的意义上,它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世世代代的延续中累积了不可胜数的常识。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正常人,都在历史的延续和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分享着常识,体验着常识,重复着常识,并贡献出新的常识。
人类的常识犹如动物的保护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然而,人类可以非批判地享用常识吗?人类可以非批判地把常识作为理论思维的前提吗?常识本身又是以什么为前提的?这就是辩证法对常识的前提批判。
(一)作为理论思维前提的常识
人类思维的最广泛和最基本的前提是常识。
“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某人也会死”;“太阳每天从东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也会从东方升起”;“狼是凶残的,所以这座山里的狼也是凶残的”;“水向低处流,所以这条江也向低处流”,如此等等。这是简单推论中的常识。
“站得高,望得远”;“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树怕扒皮,人怕伤心”;“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等等。这是格言、警句式的生活常识。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急雨易晴,慢雨不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如此等等。这是简捷、明快的自然常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如此等等。这是凝重、睿智的政治常识。
常识是人所共知和普遍认同的,因而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起着最广泛、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前提”作用:它规范人们怎样想和不怎样想,怎样做和不怎样做,它既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根据,又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种限度。常识对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起着规定和否定的双重作用。
常识作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经验的产物,并且是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常识以简捷、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使人烂熟于心,并以其独特的隐喻形式而延伸其适用的范围。
常识以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前提”的形式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发挥作用,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得以共享、思想情感得以沟通、行为规范得以共识、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前提”。
常识作为理论思维的前提,集中地表现在它是人的最基本的概念框架,是构成人的经验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人们的思想可以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在常识的思维方式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可以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正因如此,一切超越常识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都要在某种程度上诉诸常识,常识是所有其他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常识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常识既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万能的。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曾经普遍遵循的常识,就会变成违背新的常识的、显而易见的谬误。例如,“心之官则思”早已被“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所取代,“太阳围绕地球旋转”早已被“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所取代,“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早已被“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所取代,如此等等。
常识的转换,就要更新作为“已知判断”的前提,从而显露出“前提”本身的矛盾性。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常识的转换和前提的更新是怎样实现的?更明确地说,常识本身能否实现自我更新?
“常识”与“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常识形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经验,并在世世代代的人类共同经验中重复与证实。例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实质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经验中就是每天重复和被证实的(被经验观察所证实)。因此,常识在人类的经验中具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所有的非批判的经验中,常识都被认为是确凿无疑的,而且只能被认为是确凿无疑的。因为常识形成于经验,常识符合于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常识挑战,也就是对人类的共同经验挑战。因此,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向常识挑战的思想,总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荒唐念头;向常识挑战的行为,总被看作滑稽可笑的愚蠢行为;向常识挑战的人物,总被视为稀奇古怪的疯子和狂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都曾经由于与人类的常识背道而驰(当然还有各不相同的其他原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视为异端邪说。
正因为常识与经验如此密不可分,所以人们往往把二者合而为一,称作“经验常识”;正因为常识牢固地依附于经验,所以人类不可能在经验自身的范围内超越常识;正因为人类不可能在经验范畴内超越常识,所以也无法在经验范围内理解和接受对常识的挑战;正因为人类无法在经验范围内理解和接受对常识的挑战,所以人类就不可能在经验范围内实现常识的转换和前提的更新。
很明显,这个一连串的推理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经验自身的范围内无法实现对常识的更新,或者说,实现对常识的更新必须实现对经验的超越。对常识的超越就是科学和哲学。
(二)常识的科学批判和哲学批判
超越常识,就必须超越经验;而超越经验,就是理性反思。
对经验的理性反思,不是以经验对象为思维对象,而是以关于经验对象的“经验”即常识为理性反思的对象。这种对经验常识的理性反思,其实质就是对经验常识的前提批判。科学和哲学,都是作为常识批判而产生的。
科学不是常识的延伸,而是对常识的超越。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曾举例说,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我们既无法想象也无法表达某物在同一时间内存在于两个地方。然而,量子物理学则要设想和描述基本粒子不“经过”中介空间而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不要一条路径而在不同时间突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奇怪的概念上的可能性严重地扭曲了我们的常识框架,然而它们是属于理论科学不得不加以考虑的概念上的选择对象。”[10]显然,瓦托夫斯基的这个例证与解释,正是恩格斯早就指出的常识在“广阔的研究领域”所必然会遇到的“极为惊人的变故”。[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