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卷第六(第2页)
《椒聊》二章,章六句。嚴氏曰:「此詩言桓叔之强而不及昭公,其意則憂昭公之弱,言在此而意在彼也。」輔氏曰:「《揚之水》《椒聊》二詩,述當時民情棄舊君而樂桓叔也如此,則其俗之薄甚矣。聖人何取焉?夫民罔常懷,懷于有仁。民之去就,繫上之人如何耳。上則無道,而責民之我棄,不可也。是以古之聖人,臨乎民上,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焉。凡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而已。故聖人録此二詩,以見民無常懷,而在上者不可不强於自治也。」
《序》:「刺晉昭公也。君子見沃之盛强,能脩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孫將有晉國焉。」
此詩未見其必為沃而作也。
綢直留反繆芒侯反束薪,三星在天叶鐵因反。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興也。綢繆,猶纏綿也。孔氏曰:「綢繆,是束薪之狀,故云猶纏綿也。」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見於東方,建辰之月也。鄭氏曰:「昏而不見,嫁之候。今見在天,則三月末,是不得其時。」愚按:心宿之象,三星鼎立,故因謂之三星。然凡三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詩為指心宿者,蓋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畢。昏時,日淪地之西位,而心宿始見於地之東方。此詩男女既過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適見心宿也。良人,夫稱也。○國亂民貧,男女有失其時,而後得遂其婚姻之禮者。詩人叙其婦語夫之詞曰:方綢繆以束薪也,而仰見三星之在天。今夕不知其何夕也,而忽見良人之在此。既又自謂曰:子兮子兮,其將奈此良人何哉!喜之甚而自慶之詞也。
綢繆束芻叶側九反,三星在隅叶語口反。今夕何夕?見此邂户懈反逅胡豆反[13],叶很口反。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興也。隅,東南隅也。昏見之星至此,則夜久矣。邂逅,相遇之意。此為夫婦相語之詞也。
綢繆束楚,三星在户侯古反。今夕何夕?見此粲采旦反者叶章與反[14]。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興也。户,室户也。户必南出。昏見之星至此,則夜分矣。粲,美也。此為夫語婦之詞也。或曰:女三為粲,一妻二妾也。李迂仲曰:「《國語》雖曰『三女為粲』,而又曰『粲,美物』,是言美女也。」
《綢繆》三章,章六句。李迂仲曰:「**泆之禍,生於奢侈[15]。唐之風俗尚儉,昏姻雖不得其時,猶未至於**奔也。」
《序》:「刺晉亂也。國亂,則昏姻不得其時焉。」
此但為昏姻者相得而喜之詞,未必為刺晉國之亂也。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私叙反。獨行踽踽俱禹反,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扶雨反。嗟行之人,胡不比毗志反焉?人無兄弟,胡不佽七利反焉?
興也。杕,特也。杜,赤棠也。孔氏曰:「陸璣云:『赤棠與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赤棠子澀而酢,無味。』」湑湑,盛貌。踽踽,無所親之貌。同父,兄弟也。比,輔。佽,助也。○此無兄弟者自傷其孤特,而求助於人之詞。言杕然之杜,其葉猶湑湑然;人無兄弟,則獨行踽踽,曾杜之不如矣。然豈無他人之可與同行也哉?特以其不如我兄弟,是以不免於踽踽耳。於是嗟嘆:行路之人,何不閔我之獨行而見親,憐我之無兄弟而見助乎?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子零反。獨行睘睘求螢反[16],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叶桑經反。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興也。菁菁,亦盛貌。睘睘,無所依貌。嚴氏曰:「同姓,亦謂兄弟。變文成章耳。」
《杕杜》二章,章九句。
《序》:「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焉。」
此乃人無兄弟而自歎之詞,未必如《序》之説也。況曲沃實晉之同姓,其服屬又未遠乎?
羔裘豹袪起居、起據二反,自我人居居斤於、斤御二反。豈無他人?維子之故攻乎、古慕二反。
賦也。羔裘,君純羔,大夫以豹飾。袪,袂也。孔氏曰:「袂是袖之大名,袪是袖頭之小稱。」居居,未詳。
羔裘豹褎徐救反,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呼報反,叶呼候反。
賦也。褎,猶袪也。究究,亦未詳。
《羔裘》二章,章四句。
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强解。
《序》:「刺時也。晉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
詩中未見此意。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況禹反。王事靡盬音古,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候古反?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比也。肅肅,羽聲。鴇,鳥名,似鴈而大,無後趾。集,止也。苞,叢生也。栩,柞櫟也。其子為皂斗,殼可以染皂者是也。《本草》注曰:「櫟木,三四月開黄花[17],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斛、櫟皆有斗。《爾雅》:『櫟,其實捄。』釋曰:『捄,盛實之房也。其實,橡也。有捄彙自裹。』柞櫟也,杼也,栩也,皆櫟之通名。橡斗子煑食可止飢,殼堪染皂。」盬,不攻緻稚也。孔氏曰:「盬與蠱,字異義同。《左傳》:『於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然則蟲害器、敗穀者,皆謂之蠱。是盬不攻牢不堅緻之意也。」李迂仲曰:「王事靡盬,謂勤於王事,而無不攻緻也。」蓺,樹。怙,恃也。○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言鴇之性不樹止,而今乃飛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於勞苦,今乃久從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職也。悠悠蒼天,何時使我得其所乎?孔氏曰:「鴇連蹄,樹止則為苦,喻今從征役亦甚危苦。此王家之事,無不攻緻,故盡力為之,不復能種黍稷,父母當何所怙乎?人窮則反本,困則告天,故訴天而告怨也。」輔氏曰:「『王事靡盬』者,或勤王之事,或敵王之愾,皆不可知。天子不恤侯國,侯國不恤其民,使民久從征役,不得耕耨,父母飢餓,無所恃賴,則其窮亦甚矣。然但呼天而告之,猶冀有時而得所也。雖《唐風》之厚,然其情之危,亦岌岌然矣。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故王道必使斯民養生送死、仰事俯育之無憾,不然則亦何所不至哉?」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比也。極,已也。
肅肅鴇行户郎反,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比也。行,列也。稻,即今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本草》曰:「稻米有粳米,即人常所食,但有白、赤、大、小四五種。」粱,粟類也,有數色。《本草》注曰:「凡云粱米,皆是粟類。青梁,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黄、白粱。黄粱,穗大,毛長,殼、米俱粗於白粱。」嘗,食也。常,復其常也。范氏曰:「思得休息,以反其常,厭亂之甚也。」
《鴇羽》三章,章七句。陳少南曰:「春秋之時,諸侯猶以王命征役,故曰『王事靡盬』。但調發未必均,故君子苦之。」愚按:變風多作於春秋時,斯時也,天下不知有王之時也,而《北門》云「王事適我」,《伯兮》云「為王前驅」,此事亦云「王事」,而且以「靡盬」為言,雖皆怨者之詞,猶幸王命之行於列國,亦可以見君臣之義根於人心也,亦可以見文武成康之遺澤也。
《序》:「刺時也。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