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之什二之二(第3页)
見上。
蓼音六彼蕭斯,零露湑息呂反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叶想羽反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興也。蓼,長如字,又音上聲大貌。蕭,蒿也。嚴氏曰:「蕭,香蒿也,荻也,牛尾蒿也。」湑,湑然蕭上露貌。君子,指諸侯也。寫,輸寫也。燕,謂燕飲。譽,善聲也。處,安樂也。蘇氏曰:「譽、豫通。凡詩之譽,皆言樂也。」亦通。○諸侯朝於天子,天子與之燕,以示慈惠,愚按:《左傳》晉郤至曰:「宴以示慈惠。」蓋謂升殽於俎,相與共食,所以示慈愛恩惠也。故歌此詩。言蓼彼蕭斯,則零露湑然矣;既見君子,則我心輸寫而無留恨矣。是以燕笑語而有譽處也。其曰「既見」,蓋於其初燕而歌之也。輔氏曰:「諸侯來朝天子,天子見之,而得以輸寫其心而無所留隱,相與燕飲,語笑和悦,則上下皆可以保有其聲譽與和樂也。苟上之於下也,有所疑而不敢盡其情;下之於上也,有所畏而不敢申其意,則是上下不交,《否》之時也。禍端亂萌,皆由於此,尚何能保有其安樂於長久乎?」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如羊反。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叶師莊反,壽考不忘。
興也。瀼瀼,露蕃貌。龍,寵也。為龍為光,喜其德之詞也。爽,差也。其德不爽,則壽考不忘矣。褒美而祝頌之,又因以勸戒之也。輔氏曰:「使天子以得見諸侯為寵光,則諸侯之德之美可知矣。故因以戒之,曰使其德常如此,而不至於有爽差焉。則諸侯當享夀考,而上之人亦永不忘之矣。」愚按:既褒美其德之光寵,而祝頌其壽考安寧,又於褒美之中,寓其勸之戒之之意,若曰德之不爽,然後壽而不忘。德之虧者,壽之虧也。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乃禮反。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待禮反,令德壽豈開改反,叶去禮反。
興也。泥泥,露濡貌。孔,甚。豈,樂。弟,易也。宜兄宜弟,猶曰宜其家人。蓋諸侯繼世而立,多疑忌其兄弟,如晉詛無畜音勗,養也羣公子,秦鍼鉗懼選之類,《左傳》宣公二年曰:「初,晉驪姬之亂,詛無畜羣公子,自是晉無公族。」杜氏注云:「詛盟誓無公子,故廢公族之官。」又昭公元年曰:「秦后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癸卯,鍼適晉。」注云:「后子,秦桓公子,景公母弟鍼也。選,數也,恐景公數其罪而加戮也。」故以宜兄宜弟美之,亦所以警戒之也。愚按:諸侯繼世而立,三年喪畢,則入朝於王。此詩於其來朝而歌之,故因言宜兄宜弟以美之戒之。壽豈,壽而且樂也。輔氏曰:「言既見君子,相與厚為燕飲,以嘉其樂易之德,則又推言能以是樂易之德,而宜其兄弟焉,則其令德將既壽而且樂矣。」濮氏曰:「甚燕而情樂易,則知其宜兄弟而德可久也。」愚按:「令德壽豈」,即上章末二句之意,而「宜兄宜弟」者,又即不爽其德之本,而所以為教國人者也。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奴同反。既見君子,鞗徒彫反革沖沖敕弓反。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興也。濃濃,厚貌。鞗,轡也。革,轡首也,馬轡所把之外,有餘而垂者也。孔氏曰:「鞗革,皮為之,故曰鞗革。」沖沖,垂貌。和、鸞,皆鈴也。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皆諸侯車馬之飾也。何氏曰:「京山程氏云:『和,金口木舌;鸞,金口金舌。鸞在衡上,近於馬;和在軾上。衡是車前横木駕馬者,即軏也;軾是車上横板,手所憑伏以致敬者。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自然有箇節奏。若車行速則不相應,行遲則不響。若雜然都響,皆不合節奏。』」《埤雅》曰:「鸞,雌曰和,雄曰鸞。」愚按:《集傳》於《駟驖》以為乘車之鸞在衡[35],則此傳「鑣」字恐當作「衡」。《庭燎》亦以君子目諸侯,而稱其鸞旂之美,正此類也。愚按:《采菽》二章文意亦然。攸,所。同,聚也。
《蓼蕭》四章,章六句。輔氏曰:「一章『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通上下而言之,天子與諸侯皆然也。下三章則專美諸侯。二章、三章則又因以勸戒而警戒之也[36]。」
《序》:「澤及四海也。」
《序》不知此為燕諸侯之詩,但見「零露」之云,即以為澤及四海,其失與《野有蔓草》同。臆説淺妄,類如此云。
湛湛直減反露斯,匪陽不晞音希。厭厭於鹽反夜飲,不醉無歸。
興也。湛湛,露盛貌。陽,日。晞,乾也。厭厭,安也,亦久也,足也。輔氏曰:「厭厭二字,具安、久、足三義,安故久,久故足。」夜飲,私燕也。燕禮,宵則兩階及庭門皆設大燭焉。歐陽子曰:「燕當以晝,而言夜飲者,燕禮有宵則設燭之禮,是古雖以禮飲酒,有至夜者,以申私燕之恩,盡殷勤之意。」○《儀禮·燕禮》曰:「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宫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大燭於門外。」李寶之云:「燕禮輕,無庭燎,設大燭而已。」○此亦天子燕諸侯之詩。言湛湛露斯,非日則不晞,以興厭厭夜飲,不醉則不歸。蓋於其夜飲之終而歌之也。《燕禮》:「君曰:『無不醉。』賓及鄉大夫皆對曰:『諾,敢不醉。』」
湛湛露斯,在彼豐草。厭厭夜飲,在宗載考。
興也。豐,茂也。夜飲必於宗室,蓋路寢之屬也。丘氏曰:「言在所尊者之室。」嚴氏曰:「《燕禮》云:『膳宰具官饌於寢東。』注云:『寢,路寢也。』」考,成也。輔氏曰:「燕於路寢之中,所以示親親之意。載考,謂成其禮。既云成其禮,則必無過當之事矣。」愚按:在宗室而成燕禮也。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顯允君子,莫不令德。
興也。顯,明。允,信也。謝疊山曰:「顯者,其心明白洞達;允者,其心忠信誠慤,無一毫可疑也。君子,指諸侯為賓者也。」令,善也。令德,謂其飲多而不亂,德足以將之也。呂東萊曰[37]:「以德將之,不至於亂中無所主,則為麴糵所迷矣。」輔氏曰:「『莫不令德』,言與燕之諸侯,無不有是德也。」
其桐其椅於宜反,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興也。離離,垂也。令儀,言醉而不喪其威儀也。輔氏曰:「『莫不令儀』,言與燕之諸侯,無不有是儀也。」
《湛露》四章,章四句。
《春秋傳》:「甯武子曰:『諸侯朝正於王,杜氏曰:「朝而受政教也。」王宴樂之,於是賦《湛露》。』」曾氏曰:「前兩章言『厭厭夜飲』,後兩章言『令德令儀』,雖過三爵,亦可謂不繼以**矣。」潘子善問《蓼蕭》《湛露》二詩,先生曰:「文義也只如此,却要諷詠,實見他至誠和樂之意方好。」輔氏曰:「顯允,明信也;豈弟,樂易也。明信者,固宜其有德矣;樂易者,則恐其或畧於威儀也。樂易君子而威儀無不令焉,此其所以為成德也。既醉,則情或佚矣。在宗,則儀可畧矣。然莫不令儀,此其所以為成禮也。不醉無歸,見其情之厚也。在宗載考,見其情之親也。莫不令德,見其德之存乎中者善也。莫不令儀,見其儀之見於外者善也。厚而不親,則上之待下者,猶未至也。德雖令而儀有闕焉,則臣之持身猶不足也。」
《序》:「天子燕諸侯也。」
白華之什十篇,五篇無辭,凡二十三章,一百四句。
詩傳通釋卷九
[1]「之」,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九補。
[2]此處所引《詩緝》原文有節畧。
[3]「《南山》」,嚴粲《詩緝》卷十七作「《南山有臺》」。
[4]「周」,原無,據經文及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十九補。
[5]「音因」,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九補。
[6]「反」下原有「音體」二字,據朱熹《詩集傳》卷九刪。
[7]「青」原作「首」,據四庫本及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