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史学与大众文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面荒凉瓦砾堆。

火力不能烧尽地,乱生黄菊眼前开。

这一段写出了环境的苍凉和人物心情的悲愤,而诗句是用来对说话起渲染和烘托作用的,以达到讲史预期的效果。所谓“听者纷纷”“座客倾耳”,想必都与诗词的运用有关[61]。

历史题材的变文和宋元话本中的平话,或取材于历代正史,或采撷于稗官野史,它们所说的历史故事、兴废争战,都跟史学有一定的渊源,但变文和平话都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因为它们包含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变文说唱者与讲史艺人的虚构、想象及创作。因此,历史题材的变文和平话,都是与历史著作有关的文学作品;变文说唱者和讲史艺人的活动,也都是跟史学活动有关的艺术活动。从这里,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史学是在相当大的规模上促进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至于平话成为演义小说的前驱,许多历史故事被搬上了戏曲舞台,也都渗透着史学对大众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史学对蒙学读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它促进大众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自唐宋以下,涌现出一批蒙学读物。这类读物,一方面是“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62]的教材,另一方面也是市井百姓借以粗知历史文化知识的读本。唐人李翰所撰《蒙求》,通常被看作是较早的蒙学读物。该书采辑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编写成四言韵文,现存本共2484字,621句,读来朗朗上口,流传甚广。此后,有许多以“蒙求”命名的蒙学读物问世,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蒙学读物的发展中,史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存传统蒙学读物,数量不小。这里,我们仅举北宋王令所编《十七史蒙求》、南宋王应麟所编《三字经》、明代程登吉所编《幼学琼林》这3部影响较大的蒙学读物,来说明史学与它们的关系。

《十七史蒙求》主要取材于“十七史”。“十七史”,是宋朝人对反映宋朝以前历代史事的正史的统称,它们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的成书都在《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之前,但宋人只承认后者,不承认前者,故合计为“十七史”。其中《后汉书》包含范晔的《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然而此书在取材上,实已超出“十七史”的范围,还涉及《左传》《国语》、谢承《后汉书》和《东观汉记》等。据宋人王献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为此书所作的序文称,编者王令深为王安石所器重,王安石曾有“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的诗句,可见王令在宋神宗时是一个拥护新法的人。序文又称王令“富学该博,十七史书莫不通究”。以上这两条,对于说明王令编《十七史蒙求》的思想是有关系的。《十七史蒙求》的编写方法是:“其间圣君、贤相、忠臣、义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妇功业事实,以类纂集,参为对偶,联以音韵……以资记诵、讨论。”[63]这同李翰《蒙求》在编写方法上大致相似,全书共16卷,比李翰《蒙求》丰富多了。所谓“参为对偶,联以音韵”,是每四字一句,揭示一则历史人物的故事,并使上下两句成对,便于阅读、记诵。总之,这是一本以历史人物故事纂集起来的蒙学读物,这既反映了纪传体史书以大量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又便于蒙童以记诵对偶联韵的句式而掌握历史知识。它的表现形式是,先出偶句,继注释文。例如,卷1有“萧宏钱愚,李憕地癖”句,释文写道:

《南史》:梁武帝弟萧宏,**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武帝见之,屈指计见钱三亿余万,他物满库,不知多少。武帝子萧综,以晋时有《钱神论》,遂作《钱愚论》讥之。

唐李憕,并州人。颇殖产,伊州有膏腴,自都至关口,田畴弥望,时谓“地癖”。

又如卷2有“萧何不治,孝恭粗足”之句,其释文是:

前汉萧何为丞相,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唐宗室河间元王孝恭常谓人曰:“吾所居颇壮丽,非吾心也。当别营一区,令粗足充事而已。吾殁后,子也才,易以守;不才,不为他人所利。”

又如卷15有“李皋发廪,郑默开仓”之句,释文这样说:

唐宗室李皋,字子兰。为温州长史,俄摄州事。州大饥,发官廪数十万石赈饿者。僚吏叩庭请先以闻,皋曰:“人,日不再食且死,可俟命后发哉?苟杀我而活众,其利大矣!”既贷,乃自劾,优诏许开。

晋郑默,字思元。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赈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褒叹,比之汲黯。[64]

从以上所举之例来看,《十七史蒙求》所做的启蒙教育,并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它包含了深刻的价值观教育。从全书来看,还多有关于历史观、伦理观、道德观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寓于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之中。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著,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又在《十七史蒙求》之上。它以三字韵文写成,明清学人不断有注释、增补,至1928年有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重订三字经》行于世。以清初王相《三字经训诂》计,《三字经》的原文只有1128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晚清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序》说:“世之欲观古今者,玩其词,习其义,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之缘由,以及古圣昔贤由困而亨、自贱而贵,缕晰详明,了如指掌。”这当然是指他的注本说的,但于此也可看出他对《三字经》内容的概括即“一部袖里‘通鉴纲目’”,是有其道理的。《三字经》从人性、教育讲起,然后依次讲到自然、社会、人伦、经籍、历史,最后讲历史人物发愤读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关于历史,它是这样讲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氏,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字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