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第1页)
清华大学附中的一间空教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白板前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年身上。
叶濯缨,十二岁,清华大一学生,刚刚入选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手捧“高教杯”载誉归来。而此刻,他正做着一件在旁人看来更加“疯狂”的事——在B站开设《高等数学》课程。
第一个视频的标题很朴素:
【12岁清华大学生的高数笔记】第一期:从ε-δ语言开始理解极限。
镜头前的叶濯缨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觉得ε-δ语言很抽象,像在玩文字游戏。”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语气却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其实它只是数学的‘语法’,告诉你怎样把‘无限接近’这句话写清楚。”
他转身,在白板上流畅地写下那个让无数大学生头疼的定义:
forallvarepsilon>0,existsdelta>0,text{s。t。}0
“你看,它不过是在说:不管你要多接近(ε),我都能找到一个范围(δ),让函数值在这个范围内足够听话。”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随手画了一个带有震荡点的函数图像,用红笔标出关键位置,然后一步步拆解如何构造δ。整个过程没有炫技,只有清晰的逻辑推进,仿佛在带领观众完成一次严谨的思维探险。
视频最后,他放下笔,看向镜头:“ε-δ不是考试的工具,它是你理解‘连续’的开始。而连续,是微积分的起点。”
这条视频在发布12小时后冲上B站全站热门,弹幕彻底沸腾:
“我大一学了一年没懂,他12岁讲得我秒懂?”
“这逻辑链……我跪了”
“叶神,你是我唯一的神!”
“清华附中校服是本体吗?”
三天后,第二个视频发布。背景换成了清华大学实验室的一角,他身后是一面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墙。
“微分方程,是数学对‘变化’的描述。”他开门见山,“从天体运动到传染病传播,它都在背后默默工作。”
他选了一个经典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frac{dy}{dt}+P(t)y=Q(t)
“很多人背公式,但我想带你看看它为什么长这样。”他从“如何让左边变成乘积的导数”这个直觉出发,自然地引出“积分因子”的概念,完整推导出通解公式。过程中,他偶尔会停顿,说:“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乘这个e^{intP(t)dt}?”
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方式,让弹幕再次疯狂:
“他甚至在等我们思考……”
“我居然在B站上懂了积分因子!”
“这推导比我们教授讲得还优雅”
“他才十二岁???”
视频结尾,他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这个方法是‘高教杯’决赛我用过的,不过那道题是三维的。”
两个视频在发布48小时内,播放量分别突破800万和600万,直接冲上全站热门第一。评论区除了“膜拜”和“泪目”,还出现了大量高校学生、中学竞赛党、甚至大学教师的专业讨论。
更让人惊叹的是,叶濯缨没有回复任何评论,却在视频简介中写了一行小字:
“数学是语言,我只是在翻译。欢迎来到我的频道。”
这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格局,让他的粉丝数在一周内突破150万。有细心的网友截取了他视频中一闪而过的笔记本封面,上面手写着一行清秀的字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风,得自己造。”
十二岁的叶濯缨,就这样在清华园的教室里,用两支马克笔、一面白板,为自己造出了第一阵“好风”。而这阵风,即将吹向更远的地方。
帖子一:时光深处的回响:从“745分神童”到“叶老师”,我们见证了风的酝酿
发布平台:知乎
提问:“如何看待12岁叶濯缨在B站讲授《高等数学》爆火?”
回答者:用户「仰望星空的蜗牛」(自称201X年关注叶濯缨的首批老粉)
看到这个问题在热搜上挂着,心里真是百感交集。点开那些播放量几百万的视频,看着镜头前那个穿着清华附中校服、眼神清亮、逻辑清晰讲解ε-δ语言的少年,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回了五年前。
那时候,没有“叶神”,没有“叶教授”,只有一个名字带着点古风、成绩单带着“神话”色彩的11岁男孩——叶濯缨。201X年夏天,他以745分的惊世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消息像一颗炸弹投入舆论场。我们这批最早关注他的人,大多是被那“745分”和“11岁”的标签吸引过来的,带着好奇、质疑,甚至一点点“看神童能走多远”的围观心态。
记得最早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我们像考古一样,从零星的信息里拼凑他的形象:喜欢围棋,拿过很多奖学金,据说很早就用自己积攒的钱做点小投资(当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性格安静,不太爱说话。
那时候,他在网上几乎没有任何个人动态。我们只能通过零星的新闻报道,或者清华校内同学偶尔的“路透”,了解他的点滴。我们知道他入选了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知道他捧回了“高教杯”。每一次消息,都让我们这些老粉在小小的圈子里激动一番,有种“看,我们早就关注的孩子又进步了”的隐秘骄傲,但同时也隐隐担忧,怕伤仲永,怕他被舆论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