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高教杯(第1页)
十一月的联姻余温尚存,叶家老宅的书香墨韵中又添了一抹理性的光辉。十二岁的叶濯缨,在新年伊始,便以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再次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学术荣誉的殿堂之上。
一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的决赛现场却气氛热烈,暖意融融。能进入最终角逐的,无不是来自各大顶尖高校的数学尖子,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竞争气息。
然而,在这群至少年长他十岁的竞争者中,一个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叶濯缨。他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身姿依旧挺直,穿着清华的校服,面容稚嫩,却带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静。他没有左顾右盼,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紧张,只是安静地看着桌上的试卷,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监考老师和其他参赛者最初也难免投去好奇甚至略带质疑的目光,但当他拿起笔,开始在答题纸上流畅书写时,那些目光逐渐变成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决赛题目难度极高,涉及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等研究生层次的深刻内容,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许多资深参赛者都在某些题目上蹙眉停顿,苦苦思索。
而叶濯缨的笔尖几乎未曾停歇。
他的解题过程简洁、优美,如同他下棋时的落子,精准地直击问题核心。一些需要繁复计算才能迂回接近的答案,他往往能通过巧妙的变换和深刻的洞察,找到一条简洁的路径,几步之内便抵达终点。他的草稿纸上异常干净,只有寥寥数笔关键推导,大部分演算似乎都在他那远超常人的大脑中瞬间完成。
交卷铃声响起时,叶濯缨平静地放下笔,如同完成了一次普通的课堂练习。
成绩公布,毫无悬念。叶濯缨以绝对高分,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一等奖。当颁奖嘉宾念出“清华大学,叶濯缨”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充满了对这位年仅十二岁少年的敬佩与叹服。
“高教杯”的含金量在学术界毋庸置疑。叶濯缨的夺冠,瞬间在清华校内乃至全国高校圈引发了新一轮的轰动。
“十二岁拿高教杯一等奖?!这真的是人类吗?”
“我导师说他那道拓扑题的解法,他想了半天才看懂……”
“叶神这是要横扫所有数学奖项的节奏啊!”
“给跪了,原来我和学神之间的差距,比我和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大……”
清华大学的官网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第一时间发布了喜讯,配图是叶濯缨在颁奖典礼上手捧奖杯的照片。照片上的少年,依旧没什么夸张的表情,只是眼神比平时更亮了一些,仿佛蕴含着对未知数学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欲望。
叶家自然也为之骄傲。叶守拙和程宥文看着小儿子取得的成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叶濯舟更是直接包下了一家高级餐厅为弟弟庆祝,顾兆和也特意到场,送上了一份珍贵的数学古籍影印本作为贺礼。
面对如潮的赞誉,叶濯缨的反应依旧平淡。他将奖杯随手放在书架上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与之前的围棋奖杯并列。对他而言,奖项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之美更深一层的体悟,以及那种攻克难关后纯粹的心智愉悦。
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领奖后的第二天,便准时出现在清华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继续他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仿佛“高教杯”折桂,只是他探索之旅中一个顺理成章的路标,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方——那片属于高斯、属于拉马努金、属于所有数学先驱们曾经仰望并试图征服的璀璨星空。
十二岁的数学之星已然升起,光华夺目。而在那光华之下,是叶濯缨永不满足、向着真理深处不断迈进的、沉静而坚定的步伐。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衡量智慧与成就的标尺。
京城三月,春寒料峭,但清华大学校园内却因一则消息而沸腾灼热。校园论坛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被同一个名字刷屏——#叶濯缨出征美赛#。
教育部与中国数学会的联合公告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清华大学预科班,年仅十二岁的叶濯缨,成功入选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队,将作为核心成员,远赴美国,参加被誉为“数学奥林匹克之巅”的威廉·洛厄尔·普特南数学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竞赛(IMC)。
“十二岁……国家队核心……叶神这是要逆天啊!”
“我记得他去年才拿了高教杯一等奖吧?这才多久?”
“降维打击!这是对全世界大学生数学天才的降维打击!”
惊叹、自豪、难以置信……各种情绪在网络上交织。而处于风暴眼的叶濯缨,此刻却安静地坐在他那间略显凌乱的宿舍里,面前摊开的并非竞赛习题,而是一本泛黄的、关于模形式的专著。窗外的喧嚣仿佛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他的世界,此刻只剩下纸页间流淌的数学之美。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国家队的内部选拔赛现场。
那并非人声鼎沸的考场,而是一间安静得能听到笔尖摩擦纸张声音的会议室。来自全国顶尖学府的数十名数学尖子生齐聚于此,其中不乏早已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甚至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老将”。他们神情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叶濯缨坐在角落,身形比其他考生小了一圈,穿着简单的清华校服,脸上还带着些许未脱的稚气。他的存在,本身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引来几道探究甚至略带怀疑的目光。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安静地调整了一下笔的位置,等待着试卷下发。
当六道题目呈现在眼前时,即便是久经沙场的选手,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题目难度极高,涉及组合数学、数论、实复分析、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的深水区,不仅要求扎实的基础,更考验极致的技巧与突破常规的洞察力。
考场内,很快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叹息声、急促的演算声和揉搓草稿纸的声音。有人眉头紧锁,有人额角渗汗。唯有叶濯缨,依旧保持着最初的平静。
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用那双过于清澈的眼睛,快速扫过所有题目,仿佛在审视一群等待被解开的谜题。片刻后,他低下头,笔尖开始在白纸上流畅地移动。
没有过多的犹豫,没有反复的涂改。他的演算过程简洁得令人吃惊,每一步都如同经过最优化计算,直指核心。在解决一道关于“图论极值问题”的题目时,他摒弃了常见的分类讨论繁琐路径,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辅助函数,利用不等式放缩,寥寥数行便完成了证明,其思路之精巧,如同一位高明的剑客,于纷繁复杂的招式中寻得唯一破绽,一击制敌。
而在另一道涉及“代数拓扑基本群”的证明题上,他更是展现出了超越试题本身的深刻理解。他不仅给出了证明,还在旁边用更一般的语言,勾勒出了该结论在更高维流形上的一个可能推广,仿佛出题者埋藏的彩蛋,被他随手拈来。
整个答题过程,他仿佛不是在参加一场关乎荣誉的选拔,而是在进行一场与数学本身的精神对话。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他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便停笔。检查一遍后,他轻轻放下笔,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提前交卷离场。
阅卷工作在北京大学的一间会议室秘密进行。由多位国内数学泰斗和资深竞赛教练组成的评审团,对着密封的答卷,开始了严肃的评议。
起初,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和偶尔的低声交流。
“这份不错,思路清晰,完成度很高。”
“这个解法有点意思,虽然绕了点,但确实可行。”
但当他们评阅到署名“叶濯缨”的试卷时,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随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妙啊!你们看这第二题的解法!他绕开了所有繁琐的构造,直接用李群作用下的轨道空间性质就解释了!这……这是一个十二岁孩子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