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诗和音乐(第2页)
[11]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7卷第40节。
[12]阿姆斯特朗主编:《剑桥晚期希腊和早期中世纪哲学史》,124页。
[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19页。
[14]策勒:《希腊哲学中的折中主义史》,51页,伦敦。
[15]策勒—内斯特莱:《希腊哲学史纲》,249页,伦敦,1931。
[16]同上书,249页。
[17]西塞罗:《论神的本性》,第1卷第44章第123节。
[18]策勒:《希腊哲学中折中主义史》,61页。
[19]文德兰德:《希腊主义—罗马文化》,61页。转见E·巴克:《从亚历山大到查士丁尼》,281页。
[20]同上书,134页。转见E·巴克:《从亚历山大到查士丁尼》,281页。
[21]转见阿姆斯特朗:《剑桥晚期希腊和早期中世纪哲学史》,126页。
[22]策勒:《希腊哲学中折中主义史》,6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32~3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4]阿姆斯特朗主编:《剑桥晚期希腊和早期中世纪哲学史》,12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33页。
[26]转引自巴克《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311页。
[27]阿里安:《爱比克泰德道德论集》,第4卷第7章第16节。
[28]同上书,第1卷第19章第9节。
[29]策勒:《希腊哲学中折中主义史》,266页。
[30]阿利安:《爱比克泰德道德论集》,第3卷第24章第10—11节。
[31]同上书,第7章第19—21节。
[32]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529—530页。
[3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2卷第1节、第5卷第27节。
[34]科埃斯特:《新约引论》,第1卷,355页,柏林—纽约,1982。
[35]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5卷第13、32节。
[36]同上书,第4卷第42节、第5卷第23节、第6卷第15节、第9卷第28节。
[37]《剑桥古代史》,第11卷,372页。
[38]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10卷第15节。
[39]同上书,第4卷第4节。
[40]《剑桥古代史》,第11卷,367页。
[41]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7卷第50节。
[42]根据我们对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的理解,并参照策勒的德译“derBegriff”,将“prolepsis”译为“概念”。
[4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4卷第20节。
[44]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3卷第2节。
[45]同上书,第3卷第2节。
[46]同上书,第3卷第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