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的本质(第1页)
第二节美的本质
斯多葛学派继承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传统,对美的本质及其构成因素等继续进行探讨。
一美是客观的和具体的
斯多葛学派,特别是早期斯多葛学派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们将这种观点贯彻到有关美的理论中,承认美也是客观的。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由客观存在事物而引起的感觉:
所谓表象,乃是来自真实对象的东西,与那对象一致,并且是印在灵魂上,被压成一定形状的,如果它来自一个不真实的对象,就不会是这样。[41]
这种见解,类似蜡块说或白板说。在知识、认识的来源上,早期斯多葛学派反对柏拉图的先验的一般理念,肯定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认为我们的从识来自对这种个体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离开它就没有理性认识。而知觉就是客观事物在灵魂上产生的表象,正如印章在蜡块上留下的印记。因此,对于事物的了解(这是先于其他一切的判断),没有感觉、知觉、表象就不能产生。
斯多葛学派进一步申述,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的认识、概念,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感觉、知觉、表象就相继产生记忆和经验,经过联系和对比,凭借推论,就从感觉材料上升达到一般概念。这种在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概念,他们和伊壁鸠鲁学派一样,称之为“预想”或“预拟概念”(prolepsis)[42]。这种一般概念,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正是凭借固定的证明方法和概念相结合,它与意见相比具有特殊的优点。科学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上的一种体系,它不会被任何反驳所动摇。
马可·奥勒留大体上也正是以早期斯多葛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讨个体事物的美,以及一般的美:
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归于自身的,而不把赞扬作为它的一部分。因此被赞扬就不能使一个事物变好或变坏。我坚信这也适用于被平民称为美的事物,例如,物质的东西或艺术的作品。那真正美的东西除了法则、真理、仁爱或节制之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这些事物哪一个的美是因为它被赞扬才美,或者谴责会使它变丑呢?像祖母绿或者黄金、象牙、紫袍、七弦琴、短剑、鲜花和树丛这样的东西,难道没受到赞扬就会使它们变坏吗?[43]
这段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首先,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它不是随人们主观的褒贬为转移的,事物的是否美取决于自身,“其美是归于自身的”。其次,渗透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有一般的美。他这里所讲的美,既有个体事物的美,还涉及渗透在“物质的东西或艺术作品”中的美。表明他对美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感性阶段,而且已经上升到理性的阶段。基于将美归于“事物本身”,所以他提出的这种贯穿于“物质的东西或艺术的作品”中的一般的美,贯穿于宝石、黄金、象牙、衣着、乐器、鲜花、树丛中的一般的美,也就不会导致其是先验的。此外,他还把这种“真正的美”,与“真”(法则、真理)和“善”(仁爱、节制)联系起来,这点将另行讨论。
此外,马可·奥勒留将这种客观的美的事物,同人们的快感相联系,认为这种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甚至在那些合乎自然地产生的事物之后出现的事物也令人欣悦和有吸引力。[44]
当他进一步列举许多例证进行申述时,就将客观的美的事物同引起人们的快感联系起来了。当面包在烘烤时显示出了某些裂痕,这些如此这般裂开的部分有某种原非是面包师目的的形状,但它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美的,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刺激着食欲。再如无花果,当它们热透时也会裂开口;成熟的橄榄恰在它们接近腐烂时给果实增加了一种特殊的美;谷穗的低垂,狮子的睫毛,从野猪嘴里流出的泡沫,以及很多别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孤立地考察它们,虽然会觉得它们是不够美的,但由于它们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所以它们还是有助于装饰它们,使心灵愉悦: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感的方式安排的。[45]
正因为这样,他在观察真正的野兽的张开的下颚时感到的快感,并不比看画家和雕刻家所模仿的野兽时感到的快感要少一些。他既能在一个老年人和老妇人那里看到某种成熟和清秀,也能以纯净的眼光打量年轻人的魅力和可爱。但也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使人感到愉悦,而是要以对对象的了解为前提的:“很多这样的事情都要出现,它们并不使每个人愉悦,而只是使真正熟稔自然(本性)及其产品的人愉悦。”[46]
由此可见,马可·奥勒留还将美的事物之所以成其为美,与快感相联系起来。这也是古希腊的传统观念。柏拉图的《大希庇亚篇》,在记载到苏格拉底在给美下定义,或探讨美的本质时,其中的一种观点就是将美和审美快感联系起来。当然,对斯多葛学派来讲,也不能径直说他们将美等同于快感。
综上所述,斯多葛学派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肯定美是客观的,将美归于事物本身,事物的美不美取决于事物自身,不依人的褒贬臧否为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肯定渗透于可感的美的事物中的一般的美(“那真正美的东西”),进而将这种一般的美与“真”(真理、法则)、“善”(仁爱、节制)联系起来。此外,还肯定这种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但究竟能否引起快感是有条件的,要以人们对其是否“熟稔”为前提的。
斯多葛学派不但肯定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与否,是不以人的主观赞扬与否为转移的,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美是具体的,人有人的美,狗有狗的美,马有马的美,使马成为美的东西,反过来会使狗变丑。阿里安记载到,爱比克泰德和某个年轻的修辞学家讨论个人的修饰打扮问题时,就探讨到美的具体性问题。这个修辞学家特意精心梳洗打扮了一番,油头粉面衣冠楚楚地来到爱比克泰德那里。后者就向他提问:你是否认为有些狗和马长得美,其他一些动物也是如此?年轻人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我认为是这样。”爱比克泰德接着又提问:一些人长得美,另一些人长得丑?年轻人又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爱比克泰德接着又提问:当我们称这些动物和人美的时候,我们是根据同样的原因,还是认为他们彼此的美是各有不同的?他的回答是,当动物符合各自的特性时,它们就都是美的:
当我们看到一只狗长着一个样,一匹马长着另一个样,或任何其他生物,例如一只夜莺时,如果它们分别符合各自的特性,我们就可以一般地说,它们都是美的,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不恰当。但由于它们各自的特性不同,各自的美似乎也是不同的。[47]
年轻人又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爱比克泰德接着又将这场讨论进一步推进,如果各种美的东西的特性不同,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话,那么使狗美的东西会使马变丑,使马美的东西,反过来也会使狗变丑;使拳击手美的东西,在摔跤手身上就显得不怎么样,而如果放在赛跑运动员身上就使他非常荒唐可笑:对五项运动说来是美的东西,对于摔跤来说就很丑。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人美呢?是什么东西,既使狗美,也使马美呢?是狗具有的狗的优秀品质,使得狗美;是马具有的马的优秀品质,使得马美;也正是人具有的人的优秀本质,使得人美;而人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和适度等。爱比克泰德由此得出结论,并告诫这位年轻的修辞学家:
如果你能使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你就可以知道你会使自己美的,但是你如果忽视这些,即使你竭力使你自己显得美,你也必定是丑的。[48]
爱比克泰德在这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各种东西之所以成为美的,既有各自的特殊性、个性,又有它们的普遍性、共性。斯多葛学派继承古希腊的传统,将这种共性与比例、尺度、匀称等联系起来,并将人的美和善联系起来。这些都将另行讨论。
二自然美
斯多葛学派由于肯定“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美是归于自身的”,进而必然肯定自然宇宙也是美的,而这种肯定宇宙美的观点是与他们的泛神论的自然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有两种本原:主动的本原和被动的本原。后者是指没有规定性的物质,它是不动的和不成形的,但是能接受一切运动和形式。主动的本原是指内在于被动的本原的那种本原,即理性的力量、逻各斯。这种理性的力量是能动的,是运动的源泉,它和物质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在宇宙中发生作用的力量也就是神,神是永恒的,是物质的创造主。宇宙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只能来自能思维的心灵,从而证明神的存在。这两种本原都是有形体的,事物的一切性质也是由有形物构成的,它们贯穿万物并把张力传递给有形物,是张力使它们结合起来。世界上正在发生作用的力,只能来自一种原初的力,由此造成世界的统一,以及世界所有组成部分的联系和一致。这种原初的力同样也是有形体的,它就是“普纽玛”(pneuma)或火,是温暖的,它产生和推动万物,使万物有生命。
在这两种本原及其相互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斯多葛学派提出了泛神论的主张。他们认为,整个宇宙是受理性或天命支配的。宇宙结构的完美性和终极目的性,尤其是人性的合理性,表明宇宙的终极目的因,必然同时是最完美的理性,它是一切存在物中最慈爱、最博爱的,也就是神。正是神构成最完美的本体,宇宙万物由于神而获得各种性质、生命和运动。由神安排的万物,对人来说是好的(善的)。正因为自然的最高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我们不能设想整个宇宙是没有意识的。正因为整体在完善的程度上不能不如部分,神就是这种整体的宇宙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