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文艺创作和灵感(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2]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100页。

[2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62页。

[24]策勒:《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学派》,89页。

[25]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40A。

[26]柏拉图:《阿尔基比亚德Ⅰ篇》,128E—129A。

[27]同上书,129B—130A。

[28]同上书,132D—133C。

[29]同上书,133C、131B。

[30]同上书,134A—135C。

[31]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16。参见鲍桑葵:《美学史》,49页。但鲍桑葵把这种观点归诸柏拉图,我们这里把它归诸苏格拉底。

[32]柏拉图:《申辩篇》,21A—B

[33]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49B—C。

[3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7b1—3。

[35]同上书,1078b27—32。

[36]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5章第12节。

[37]柏拉图:《大希庇亚篇》,287C。

[38]同上书,289D。在这篇对话中,提到“eidos”(“理念”)至少有两次(289D4,298B4),提到“autoto”(“自身”)有三次(288A9,289C3,292C9)

[39]同上书,291D。

[40]转引自里特尔:《柏拉图哲学精华》,105页,伦敦,1933。

[41]参见艾伦译释:《柏拉图〈欧绪弗洛篇〉和早期理念论》,105页。

[42]《希英大辞典》,869页“kallos”词条。

[43]参见伍德拉夫译释:《柏拉图的〈大希庇亚篇〉》;芬德利:《柏拉图:成文和不成文的学说》;格罗特:《柏拉图及苏格拉底的其他友人》;里特尔:《柏拉图哲学精华》;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

[4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13a22、1072a84、1078a31—b5、1091a31、1072b32、1078b1。

[45]柏拉图:《大希庇亚篇》,287D。

[46]柏拉图:《大希庇亚篇》,287E。

[47]同上书,289A。

[48]同上书,289D。

[49]同上书,289E。

[50]同上书,290C。

[51]柏拉图:《大希庇亚篇》,292D。

[52]同上书,292E。

[53]同上书,293E。

[54]柏拉图:《大希庇亚篇》,296E。

[55]同上书,297E。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