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前美学观念(第1页)
第三节前美学观念
古希腊诗人们的诗篇里,既记载下原始神话思维,又记载下了远古希腊社会中一系列流行的观念。其中有些与美学思想的关系至为密切,例如灵魂和净化、灵感和迷狂、模仿、厄罗斯、美,以及对以诗为代表的文艺的源泉、目的、价值、永恒性、作用、起源等的观点。就希腊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而言,从体现在原始神话中美学观念的萌芽,到体现在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直观美学观念,以及体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美学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个历程是异乎寻常的艰辛,即便像柏拉图那样的抽象逻辑思维已达到那样高度发展的哲学家,他的许多重要对话依然有浓厚的神话思维特征。这一方面固然和他的诗人气质和才华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尚未能彻底摆脱神话思维的束缚。直到亚里士多德才从根本上摆脱了神话思维的束缚,但即便是亚里士多德,他的第一哲学,或对美进行形而上的探讨时,最终还是显示出神学目的论的痕迹。以后又再现于晚期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普洛丁的体系中。
史前美学观念本身就是需要进行独立系统研究的课题,本卷是出于阐明古希腊早期美学思想的需要,仅精选若干重要美学观念加以简要的说明,否则正像康福德(F。M。ford)在探讨希腊哲学史时,感到直接从泰勒斯开始是难以理喻的:“好像泰勒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仿佛他碰了一下大地,就崩出来:‘万物是由水造成’。”[16]同样道理,要是本卷从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开始,也会显得突兀和难以理喻。
一灵魂
灵魂问题,在古代哲学中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论争的一个焦点。在美学中也有重大影响。
恩格斯在谈到哲学基本问题时,一开始就提出远古时期的人由于愚昧,无法解释人死后和做梦等现象,从而形成了有关灵魂的想法。拉法格(1842—1911年)在《思想起源论》中进一步指出:野蛮人由于无法解释生活中存在的许多谜——如睡眠和做梦,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我”,实际上是一个与活着的我的面貌完全相同的“双重人”,即灵魂。原始人对于灵魂是既崇拜又畏惧。最初是害怕灵魂来损害自己(如中国所说的鬼魂作祟),想出种种办法想将他赶走(驱鬼)。后来想到为他营造居室,供给生活用品。以后才逐渐产生出天堂和地狱,灵魂也就可以轮回转世了。[17]
埃及的灵魂不灭、轮回观念,对希腊哲学和美学中的灵魂观是有深远影响的。希罗多德是这样记载的:
在埃及,人们相信地下世界的统治者是得墨忒耳和狄奥尼索斯。此外,埃及人还是第一个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在肉体死去的时候,人的灵魂便进到当时正在出生的其他生物里面去;而在经过陆、海、空三界的一切生物之后,这灵魂便再一次投生到人体里面来。整个一次循环要在三千年中完成。早先和后来的一些希腊人也采用过这个说法,就好像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一样。[18]
正像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样,在最初的人看来,灵魂不死的观念,并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幸。古希腊人曾经是这样看的。荷马在《奥德修纪》中,叙述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奥德修在返回故乡的途中,在地府中遇到已经死去的阿该亚人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喀琉斯的灵魂。奥德修颂扬他:
阿喀琉斯,过去未来无人比你更幸运,
你生时我们阿该亚人敬你如神明,
现在你在这里又威武地统治着众亡灵,
阿喀琉斯,你纵然辞世也不应该伤心。[19]
但是,阿喀琉斯依然悲叹不已:
光辉的奥德修,请不要安慰我亡故。
我宁愿为他人耕种田地,被雇受役使,
纵然他无祖传地产,家财微薄度日难,
也不想统治即使所有故去者的亡灵。[20]
这代表当时希腊人的观点:活着的人不管怎样,总比死后的亡灵要好得多。
以后,随着公元前6世纪,奥菲斯教在整个希腊世界迅速传播,情况就起了变化。奥菲斯教的一系列信仰,主要是建立在“出神”现象的基础上。它认为灵魂只有离开肉体,才能呈现真正的本性。灵魂并不像荷马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人自身的苍白的双重化,而是一个堕落了的神或精灵,它只是寄寓在凡世事物中轮回转生,而寄寓在人的肉体中的灵魂,可以通过“净化”和“秘密崇拜”,重新恢复原来的高级地位,回到原来所属的神的队伍中去。这种教义很快为希腊人所接受,因为他们对原来诗人所描述的城邦传统宗教中那种仙凡异途的神感到不满,需要强调人人都可以通过“净化”的赎罪手段而成为神,能享受永恒的福祉。“在任何情况下,奥菲斯教的仪式和典礼的主要目的,是使灵魂摆脱‘生的轮回’,即摆脱投生到动物和植物体中。这种摆脱后的灵魂,就再次成为神,而且享受永恒的福祉。”[21]所以,奥菲斯教的“圣徒”的灵魂是经过“净化”,因而是不朽的、永生的。人们所谓肉体的生,实际上是灵魂的死,因此,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灵魂相继被囚禁在植物或动物体内,直到最后由于人的灵魂净化而摆脱生的轮回,至于那些不可救药者的灵魂,只能被罚永远堕落在凡间事物的泥潭中。奥菲斯教的这种永生的、不朽的、高踞于肉体之上,并且可以与肉体分离存在的灵魂的思想,这种灵魂轮回转世的思想,对随后希腊的宗教和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灵魂”,古代希腊人使用这个词有双重含义。一种是从以上所说的希腊神话中流传下来的,和肉体相对立的东西。所以有的学者,例如基尔克和拉文就说它是“肉体的一种非实体性的影像,它给肉体以生命,当离开肉体以后,它苍白无力地存在于冥府之中”[22]。这种意义上的灵魂,是可以轮回转世的,在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就发展成为不朽的精神性的本体。另一种是指呼吸,是生命的起源,指人的感觉、情感、理智或理性等意识活动的主体或活动本身。后来的许多哲学家专门研究这种意义上的灵魂,发展了认识论的学说。灵魂的这种双重意义,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使用时,其含义是不同的,有许多变化和发展。
这两种灵魂一起或其中的一种,几乎对所有西方古代哲学家—美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净化
“净化”希腊语为“katharsis”,原意是清洗、清扫,它的宗教含义是洗清罪孽。在当时西亚、埃及和希腊所属的这个文明地区内,涤罪仪式是各种宗教礼仪中很重要的一种。
在年代较早的可能出自西亚地区所崇奉的众神之母的祭司或侍者科里班蒂斯,生性狂纵不羁,半似神灵半似妖魔,吹奏乐器时信徒们进行狂舞可以治疗癫病等。[23]
奥菲斯教认为,作为提坦诸神后裔的人类,既有粗野卑劣的提坦本性,也有狄奥尼索斯的部分神性,即高尚的东西。人生主要任务就是涤除从提坦身上继承下的粗鄙可耻的部分,为来世做准备。柏拉图在《法篇》中提到过这种奥菲斯教的教义,提坦的本质就是人的内在的魔鬼的本质,奥菲斯教的教徒把肉体称作坟墓,是罪恶(提坦)的化身,而灵魂则是神性部分的化身。[24]教徒们不许杀动物和吃肉,由于动物可能就是人的转世。他们信奉要获得来世的幸福,必须参加该教派的神秘祭典,经过几次转世,才能重返星辰上的极乐世界。凡是未经过涤罪,未参加神秘祭典的人,在来世都要躺在泥沼中受惩。
古希腊的以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提洛岛为中心,阿波罗宗教的主要观念就是信奉“净化”,阿波罗成了涤罪神和治疗神。追求净化是深深植根于希腊人中的一种信仰。
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就用水洗、烟熏、火烤等来清除污垢保持纯洁。奥德修在杀死大批向其妻子佩涅洛佩求婚的男子后,就命其女仆清除污垢:
你现在还是首先在堂上给我生上火,
他这样说,奶妈欧律克勒娅难违逆,
取来火种和硫磺,奥德修就这样
把厅堂、房屋和庭院全部彻底熏干净。[25]
在涤罪中血尤其起到重要作用。埃斯库罗斯在其悲剧《奠酒人》中写道:“黄埃一旦染了血腥,天理便要求以流血偿命。死者高声呼吁复仇怨灵,前人血债遗给后人报应,冤冤相报,代代相承。”[26]
这种净化肉体和灵魂的宗教神话观念,对希腊的哲学、美学乃至文艺创作是有深远影响的,基于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崇奉阿波罗神,因此很可能正是毕达哥拉斯本人,将这种观念从故乡带到南意大利的克罗通去的。[27]该派崇奉灵魂不朽、轮回转世,将科学尤其是数学研究看作是对灵魂的最好的净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阿里司托森的记载,将医学看作是净化肉体,音乐是净化灵魂。正由于该派重视数理学科的研究,并进一步将“沉思”(即“凝神观照”)看作是一切净化中的最大的净化。在这点上,恩培多克勒几乎是与该派一致的,认为在凭借禁忌、美德、知识三种净化途径中,凭借知识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