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选择(第1页)
苏玉梅离世的悲伤,如同绵长的春雨,在陆青幼小的心灵里化作永恒的湿润,最终沉淀为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
随着马国富的阴影彻底消散,陈伯的到来恰似春风拂过荒原,福利院的日子终于回归了真正的平静——一种饱含温暖与希望的平静。
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脸上也重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陆青如同一株汲取了足够养分的小树,开始更加沉默而坚定地向上生长。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本之中,那些福利院图书角里残破的书籍,早已无法满足他渴求知识的心灵。
陈伯了解情况后,特意从旧书市场淘来初中教材和课外读物,又为他办理了社区图书馆的借书证。
无论是在教室明亮的灯光下,还是在锅炉房后堆煤渣的僻静角落,亦或是食堂人少时的餐桌旁,总能看到陆青埋头苦读的身影。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而读书的孩子,心中已然立下明确的目标——成为苏妈妈和陈伯口中那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就读的普通小学里,陆青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每次考试都毫无悬念地独占鳌头。
老师们对这个沉默寡言、家境特殊的优等生格外关照,常常额外给他一些学习资料和指导。
"书呆子陆青"这个称呼开始在福利院内外悄然流传。
院里一些年长的孩子,看着陆青终日与书为伴,脸上常露出不解甚至嘲弄的神情。
他们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来得实在。
确实,不少孩子在勉强读完小学后,就被亲戚接走或是自己外出打工了。
即便留在院里的,心思也早已不在书本上。
但陆青从不介怀这些目光和议论。他深知福利院运转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的善意和陈伯的心血。
他加倍努力地学习,目标不仅是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争取各种减免学费的政策和奖学金。
小学毕业时,陆青以全区前十的优异成绩,被市重点初中录取,并成功申请到学费全免和一笔生活补助。
陈伯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连声说道:"好!好!苏妈妈在天上看着,一定会高兴的!"
陆青的勤奋与优秀,吸引了一些有意收养孩子的家庭的关注。
几户人家陆续来到福利院,表达了收养意愿。
有的家境优渥,看重他的聪慧潜质;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欣赏他的沉静好学;还有的膝下无子,想要个孩子承欢膝下。
每次陈伯都会征询陆青的意见,如实告知对方情况。
陆青总是安静倾听,然后轻声询问:"您觉得呢?"
陈伯总是温和回应:"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无论你选择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在得到陆青同意后,陈伯安排他去这些家庭短暂居住体验。
陆青安静地观察着:宽敞明亮的居所,餐桌上丰盛的菜肴,养父母脸上或真诚或客套的笑意。
他也注意到他们眼中,是对他优异成绩的欣赏,听到他们向亲友介绍时,那种隐隐带着"捡到宝"的自得。
一对衣着考究的夫妇带他去高级餐厅用餐,桌上摆满了他从未见过的精致菜肴。
女人热情地为他夹菜,声音温柔:"多吃点,看你这孩子瘦的。以后跟叔叔阿姨回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买新衣服,送你去最好的学校!"
男人则在一旁谈论生意,偶尔问起他的成绩,语气带着投资般的考量。
陆青安静用餐,礼貌应答。但当女人不经意擦拭他碰过的杯沿,当男人听说他最爱看书后随口说"看书好,安静,不惹事"时,他心中已有了答案。
另一次是在一个教师家庭,夫妻俩都是中学老师,家中书香四溢,气氛安静而略显严肃。
他们与陆青谈论学习理想,条理清晰,态度认真。
女教师甚至为他规划了详细的升学路径,一切都显得很"正确"。
然而,当陆青坐在他们干净整洁却略显冷清的客厅里,望着窗外被精心修剪的草坪,听着他们强调"规矩"与"自律"的重要性时,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