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格局02(第2页)
表3。32008年辽宁省主要工业行业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表3。42008年辽宁省全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三)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1。装备制造业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备制造及加工、仪器仪表、汽车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重型装备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企业。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8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13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5%;拥有资产总计6711。7×108元,占3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36。9×108元,占29。2%。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现价)由2002年的325×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1893。6×108元,年均增长34。1%,占全省规模以上的比重由2002年的23。6%提高到2008年的28。7%。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5。5×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281。9×108元,年均增长41。2%;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0。4×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429。5×108元,年均增长32。2%。2008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4。6×104台,比2002年增长3。7倍;内燃机5615×104kW,增长2。1倍;冶炼设备15。5×104t,增长5。1倍;采矿设备22。4×104t,增长6。6倍;汽车34。1×104辆,增长2。8倍。
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大连“两区一带”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丹东为核心的精密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锦州为代表的光伏和汽车配套产业基地等。各市还依托已有基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营口通过引进大项目,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轻纺产业向以冶金成套装备、中小船舶制造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转变。盘锦市通过招商引资,其船舶制造业已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2。能源工业
辽宁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国能源消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能源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断建设,辽宁省能源工业已初步形成基础较为雄厚的生产体系,全省14个市都分布有能源工业。从能源工业组合情况和能源工业的产值来衡量,抚顺占全省能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是全省拥有石油、煤炭、电力等多部门的最大综合性能源生产基地。其次是锦州、大连和盘锦,以石油和电力为主。此外是阜新、朝阳和铁岭,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辽宁省煤炭工业主要集中于资源比较丰富的抚顺、阜新、铁岭和沈阳4市。石油和天然气集中于辽河三角洲和辽东湾的浅海水域。电力工业布局可分为两类:一是靠近煤炭产地和负荷中心,如抚顺、清河、阜新、辽宁、锦州、朝阳等大型火电厂,具有坑口电厂的特性;二是建立在负荷中心,如大连、锦州、沈阳、鞍山、辽阳等地的热电厂,既发电又集中供热。大型水电站集中于鸭绿江流域。此外,耗电大的大型企业还建有一批自备电站,如鞍钢、本钢、辽阳化纤厂、锦州炼油厂、石油二厂、大连和本溪水泥厂、营口和丹东造纸厂等。石油加工业集中于辽宁中部的抚顺、辽阳、鞍山以及沿海的大连、盘锦、锦州和葫芦岛等地。煤炭开采、石油加工以及火力发电等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工业生产与能源消费集中的大中城市,尤以沈山和长大两条铁路沿线地区最为密集。
3。化学工业
辽宁省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为主体,是辽宁省的主导工业部门之一,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石油化学工业。辽宁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石油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辽中、辽西和辽南地区,有8大炼油厂和1个石化联合企业,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均有生产。
第二,煤焦化工。辽宁省也是全国主要煤焦化工基地之一,年化工用煤量约为850×104t,约为全国化工用煤的1/10,全省用煤量的1/6。主要生产冶金和化工焦炭,最大的焦炭生产企业是鞍钢和本钢。
第三,海洋化工。纯碱是海洋化工的大宗产品,大连化工公司是全国第一大纯碱生产厂。氯碱工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和葫芦岛,沈阳化工厂和锦西化工厂都在全国八大氯碱厂之列。盐化工业分布于复州湾等6大盐场,其中营口盐场生产规模最大,苦卤资源集中,发展条件好。
第四,硼系化工。辽宁硼矿资源丰富,有以全国重点硼矿的营口矿和宽甸矿为首的大小矿山46个,以营口、开原和辽阳化工厂为骨干的6个生产企业。
第五,精细化工。辽宁省精细化工生产门类多,基础条件好。其中涂料工业产值居全省精细化工的首位,沈阳、大连、铁岭、鞍山集中了全省生产能力的93%;染料工业主要分布于大连、丹东、阜新等地,大连染料厂染料产量占全省的91%以上;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沈阳、抚顺、大连等6大城市;化学试剂工业生产量的80%集中在沈阳、大连和锦州;橡胶工业主要集中在朝阳和沈阳。
4。冶金工业
辽宁省是全国重要冶金工业基地,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在内的完整冶金工业体系,矿山、冶炼及加工形成配套体系并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2008年,辽宁冶金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98。7×108元,比2002年增长5。5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7。5×108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全省钢材产量4285。3×104t,其中,冷轧薄板(带)、镀涂层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幅均为两位数以上,高于全省钢材产量平均增幅。鞍钢和本钢产品的“板带比”均为90%左右。
辽宁省冶金工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以鞍钢、本钢为依托,重点发展宽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建设精品板材基地;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依托,建成6大特殊钢精品基地和10条特殊钢精品生产线,建设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以北台、凌钢、新抚钢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棒线材、热轧H型钢,建设新型建材基地;以抚顺铝厂、葫芦岛锌厂和骨干民营企业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建设重要有色金属基地。同时,以鞍钢、本钢为依托,利用自身工艺技术开发能力强、设备制造能力强的优势,通过企业联合组建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公司和工程公司,建设冶金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基地和冶金工业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鼓励、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冶金深加工,发展建筑钢结构、工程焊管、冷弯型钢、涂镀层薄板、精密带钢、预应力棒线材等,建设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辽宁省镁资源优势,建立镁质耐火材料、镁质化工材料及镁合金制品3大生产基地。
5。建材工业
辽宁省建材工业在全国居重要地位,许多产品如水泥、平板玻璃等,均居全国前列。辽宁省发展建材工业的原材料丰富,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砂岩以及石棉、滑石、大理石、膨润土、珍珠岩、石膏、金刚石、菱镁矿、硅石等的储量都比较多,主要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山地丘陵。由于辽宁省冶金、煤炭、发电等重工业发达,工业废渣丰富,也是建材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
辽宁省建材工业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建材工业主要集中于沈阳、大连、鞍山和葫芦岛;其次是抚顺、本溪、营口、锦州、朝阳、铁岭。
水泥工业是辽宁省建材工业的主要部门,主要分布于大连、本溪、葫芦岛、辽阳、抚顺和鞍山等市;大连、工源、本溪、抚顺、葫芦岛、小屯、鞍钢7大水泥厂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2。
平板玻璃工业主要集中于大连、沈阳和阜新3市,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沈阳、大连和彰武玻璃厂为3大平板玻璃企业。
2008年,建材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0。6×108元,比2002年增长6。1倍。新型建材产值已超过传统建材,比例为60%以上,使建材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高耗能型结构向深加工型和低耗能型转变。
6。轻纺工业
辽宁轻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行业众多、产品纷繁和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群。辽宁轻纺工业在全国地位不高,但某些产品仍占有一定优势。
各种轻纺工业的分布具有在点上较为集中,在面上较为扩展的特点。辽宁轻工业在少数几个城市的集聚,形成了沈阳、大连、丹东、营口4个轻纺工业发展中心。如果将全省分为沿海地带、中部城市群、西北区3个区域,轻纺工业的地域分布略偏重于沿海,但从总体上看,较重工业分布得均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地域分工。沿海地带的纺织工业、耐用消费品行业、造纸、文教体育、工艺美术行业、食品制造业在经济实力上都占绝对优势,这些行业(食品业除外)的总产值均占全省的50%以上。同时,这些行业在沿海城市内部又有一定的分工。纺织业在大连、丹东、营口3市各有专长,大连市以棉纺、麻纺、服装为重点,丹东以柞丝绸、化纤、毛纺为特色,营口的针织、化纤、棉纺较突出。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家用电器行业在营口、大连实力最强,钟表、日用电子业集中在丹东、大连。造纸业主要分布在丹东、营口、锦州等市。在中部城市群中,日用化学、日用金属制品、家具制造行业具有优势,耐用消费品行业略弱于沿海区。轻工业在中部城市的分布极不平衡,沈阳市的轻纺工业产值占该地区的59%。西北区轻纺工业各行业在全省都不居主要地位,食品、饮料业、纺织业、家具制造、工艺美术行业是当地的主要轻工行业。
7。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25。2×108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其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产业,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快,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高新区已成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效益显著、牵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园区。
第二,产业领域趋向集中。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结构。其中,新材料产业(包括精细化工产业)约占全部的40%,电子信息业约占20%,先进制造业约占15%。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信息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向新的支柱产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