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02(第4页)
从渤海和黄海北部各海湾出现次数可看出,鸭绿江口西部海湾(东港)发生的次数与渤海湾(大沽)接近,其发生频率仅少2%;而辽东湾(鲅鱼圈)特别少,近百年只出现一次(台风引起)。从东港发生的风暴潮历史看,在近百年中东港共发生21次风暴潮,平均5~6年发生1次。其中1913年和1923年发生最多,各发生过2次。50年代以后,共出现5次,其中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无风暴潮,从70年代开始增多为2次,80年代达3次。东港发生的21次风暴潮中,有17次出现在夏季,4次出现在春、秋季。
辽宁省濒临黄渤两海,受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的影响,极易产生风暴潮现象。影响辽宁沿海风暴潮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有3种。
第一,寒潮。寒潮是强冷高压由北向南(或东南)侵袭的天气过程,在其运动过程中,常伴随着7~8级持续偏北大风,受风场的强制作用,导致水位显著下降。
第二,气旋。春、秋季节,冷暖气团(气旋或反气旋)交汇频繁,在其相对移动过程中,常常导致黄渤海7级以上偏北大风,造成海区水位的异常变化。
第三,台风。资料统计表明,台风进入北黄海和渤海时,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水位变化有显著影响。1949~1985年,影响辽宁省的北上台风共出现19次,平均每两年出现一次。该类台风大都出现于7~8月的盛夏季节,可见辽宁省沿海地区夏季受台风侵袭的可能性较大,尽管台风次数较其他沿海省份少,但危害却甚大。1985年,第9号台风所产生的特大暴潮使辽宁省海区,特别是黄海北部沿海受到相当大的损失。由于台风使水位升高,若天文大潮(或**)同台风相遇,则很可能形成大的**位,如1972年第3号台风正值7月26~27日(农历六月十六至十七日)天文大潮,营口、葫芦岛等港均出现历史最**位。
(3)风暴潮灾害
辽宁省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长达2178km,历史上屡遭风暴潮袭击,形成灾害。其中黄海沿岸比渤海沿岸频次较高,灾情较重。风暴潮主要是加剧了沿海江河口附近的灾害程度,如1983年7月13~14日,受江淮气旋影响,辽宁东南部地区降暴雨和大暴雨,东港市洋河雨量最大达191mm。东港、庄河、普兰店、长海、瓦房店等沿海地区东南风7~8级,发生了60年间最强的风暴潮。特大海潮袭击使海水倒灌,海浪高达3m,东港最**位达4。3m,使东港镇内积水达半米深,有1/3的房屋进水。沿海地区共有50多个村受灾,冲毁防潮堤坝超过170km,决口250多处,渔港堤坝、养虾池、盐场及船只也遭严重破坏,农田被淹。
4。海冰
海冰是中国北方海区特有的自然现象,辽宁省又是我国海冰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冬季,由于受强烈冷空气侵袭,气温急剧下降,致使表层水温降至冰点以下,同时,沿岸低温的江河淡水入海,造成每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冰封现象。海冰的生消活动,主要受制于当年的水文气象状况。不同的水文气象条件,海冰的轻重程度各异,即有一般冰情与特轻、特重之分。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海冰出现,特别是在冰期严重的年份,大面积海域被厚冰覆盖。沿岸港口和航道被封锁,海上工程被迫停止,海上设施被毁坏。
(1)海冰的分布
黄海南部冰期约3个月,海冰一般分布在20m等深线以内,距岸15~25海里[1],浮冰量达5级,冰厚20~30cm。异常寒冷年份,海冰距海岸可达30海里以上,冰厚可达80cm。鸭绿江口至大洋河口冰情较重(鸭绿江口主航道因上游水电站影响,冬季不结冰),堆积冰可达200cm;大洋河口至常江沃一带,冰情逐渐减轻,堆积冰约为100cm;常江沃至老铁山一带,海面一般无冰,但内陆港湾(如旅顺港和大连湾)结冰,除在寒冷年份外,一般不影响船只进出港。
(2)冰情的变化
黄、渤海区冰情,每年大致分为初冰期、严重冰期和融冰期3个阶段:11~12月为初冰期,沿岸浅滩有薄冰,对船只活动影响不大;1月上、中旬进入严重冰期,沿岸出现固定冰,冰量增多,冰层质坚,浮冰密集,堆积严重,对船只活动影响较大。据调查,在冰情严重的年份,海面出现流冰,大者几千米至十几千米,冰厚20~30cm。辽东湾北部和渤海主要流冰方向都是垂直于海岸,而且从岸边流向外海的频率大于外海流回的频率。辽东湾南部海区主要流冰方向都是平行于海岸的。黄海北部主要流冰方向,为偏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其他方向较少;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为融冰期,海冰从海上向岸边逐渐消失,仅辽东湾近岸有浮冰。在个别年份,由于强寒潮侵袭的影响,会再度出现较严重的冰情。
(3)特殊年份的冰情
辽宁沿海海冰现象并不严重,但是,在特殊天气形势下,也会发生严重的冰封现象。20世纪30年代以后,渤海区曾出现4次较大的冰封,分别在1936年、1947年、1957年和1969年,以1969年最严重。1947年,辽东湾发生的最严重的冰封是在滦河口以北海区发现的高10m、长200m、宽70m的小冰山。1969年2月、3月,出现特别严重的冰情,时间之长、危害之大实属罕见,终冰期较常年晚20多天。形成当年特大冰情的原因,同当年的水文气象条件异常有关。1969年冬季,从1月26日至2月1日,有一次强冷空气侵入渤海,并连续出现144h的8~9级北至东北大风,紧接着2月3日又有一次强冷空气侵入渤海,两次冷空气持续10d,使气温急剧下降,从而加速了冰情的迅速发展,造成从2月15日起,冰封线从渤海中部迅速向东扩展,2月20~23日冻冰边缘线到达渤海海峡以西约35km处。在2月27日至3月15日期间,除老铁山水道和猴矶水道外,整个渤海海面几乎被海冰所覆盖。沿岸都有堆积冰,一般堆积高度为2m,最高9m,大沽口外形成了小冰山。黄海北部结冰范围到30m等深线附近,使海上建筑物受到破坏,对海上交通造成极大困难。在一个月内,19艘轮船被浮冰夹住不能航行,5艘万吨货轮螺旋桨被冰块撞坏,里、外长山列岛一带由于海冰障碍航行,影响了补给。渤海1号井钻井平台支柱拉筋全被割断,2号井平台被海冰全部推倒。
(一)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客观选择,也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森林公园的建立在缓解森林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业职工就业及改善林业职工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65处,森林公园总面积为275304。0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6%。“十五”期间,辽宁省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接待游客2000×104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近6×108元,创造社会总产值30×108元。
1。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情况
全省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森林公园总面积186188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6%,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67。63%。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的管理条例,使186188hm2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开展森林旅游,使森林公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缓解了森林公园资源保护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了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也使国家珍贵自然遗产得到了切实的保护(表2。34)。
表2。34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情况
全省有省级森林公园37处,森林公园总面积89116。0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60%,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32。37%。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广泛利用林区森林资源,是林区开展多种经营的最佳方案之一。森林旅游主要优点在于不仅是对林区资源的不消耗利用,而且还保护了89116。0hm2森林风景资源,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化了林区或少林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了经济活力和财力,最终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表2。35)。
表2。35辽宁省省级森林公园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二)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全省自然保护区基本包括了辽宁省典型生态环境类型,在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辽宁省的第一批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分别是白石砬子、老秃顶子、仙人洞、医巫闾山、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目前,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总计为95个,面积为144×104hm2,占国土面积的9。8%。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有6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21个、市级23个和县级17个,包括52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6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全省6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护区湿地部分有37%的天然湿地被纳入保护区的管理范围。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全省国家自然保护区有12处,保护面积为122366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42%。其中以保护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8处,面积为988689hm2,占国家保护区面积的80。80%;保护湿地野生动物2处,面积为229000hm2,占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8。71%(表2。36)。
表2。36辽宁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2008[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1海里=1852m。